自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號召后,我國迅速形成了一場從政府到民間,從學界到商海廣泛響應的文化產業熱。現在文化產業熱正方興未艾,一個更新的說法——“創意產業”,以其強調創意、迎合“新經濟”發展的時尚表達;廣泛涵蓋影視、出版、音樂、建筑、廣告、數碼娛樂、軟件開發、動畫制作等領域,更“中性”(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和更“彈性”(包容了時尚設計、軟件開發等諸多的內容)的內涵,成為各地經濟規劃、工作部署、招商引資中高調宣揚的“新貴”,許多城市紛紛出臺優惠扶持政策,扶持創意產業發展。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就是一項主要舉措。
得風氣之先的深圳、上海于2004年即帶頭建立創意產業基地,隨即北京、南京、杭州、蘇州、青島等城市紛紛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熱”迅速形成。先看看上海,繼2005年4月上海市經委正式授牌成立上海市首批18家“創意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區后,第二批、第三批創意產業園區紛紛推出。目前,上海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包括田子坊、M50、創意倉庫、合金工廠、海上海、車博會等50多個。計劃到2007年,上海將打造出70至80個創意產業園區,吸引3000—4000家各類創意類企業集聚。以上海之大,這樣的“造園”規模和速度無疑也是令人吃驚的。作為文化中心,北京也不甘示弱,目前已形成石景山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長安街沿線文藝演出聚集區、什剎海文化旅游區等在內的10個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而且,正在規劃建設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還有8個。以北京和上海的示范和帶動效應,不難想象全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熱”已到了何等如火如荼的程度!
按照我國以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太熱的時候就該潑點冷水降降溫了!毋庸置疑,借鑒英國、韓國、加拿大、美國等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國家經驗的“造園運動”,其主觀愿望是通過園區,搭建公共平臺、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實現資源共享,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創意產業園已經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比如園區太多、資源分散。僅上海就有數十個創意產業園,在同樣的財政、土地、人力、政策等資源條件下,園區之間的競爭和資源的分散是必然的。又比如建設模式雷同,房地產色彩濃厚。目前的產業園,多為政府劃地撥款,或企業以創意產業園的名義爭取更多的政策優惠,不少園區名為造園,實則難免運作房地產的嫌疑。此外,由于不同的產業園區有不同的建設主體,有的是政府,有的是企業風險投資,有的則因老廠、舊城改造而成,總之,涉及復雜的利益主體,所以,大多園區之間是分離而自成體系的,既缺乏科學的布局,相互之間也難以建立必要的分工與合作。再有,創意產業內涵復雜,涉及產業門類眾多,也帶來管理、扶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種種困難。而配套服務不健全、產業鏈不完整、市場不成熟等種種因素,更是影響著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創意產業園到底該如何發展,是否需要全國,乃至全球視野的整體規劃與布局;國家、各省市有限的公共空間、土地、財政等資源應如何分配;在打造園區的過程中,政府究竟應當如何定位,企業應當如何估計投資風險與回報,等等,是到該冷靜思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