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蘇 林 品 子
聽他操著山西人特有的軟糯口音,輕聲細語地與人交談時,你會覺得他是一位忠厚長者。但只要涉及醫學,尤其是泌尿領域的大事小情,你會立刻覺察到這位長者的果決、剛毅,思路的明細,判斷的準確和不隨波逐流的睿智。
雖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憑著敬業的精神,人格的魅力,創新的膽識和不懈的拼搏享譽海內外醫學界……他就是我國泌尿外科專家、在醫學界兢兢業業埋頭工作了50年的郭應祿教授。 追趕與超越 郭應祿出身在山西定襄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由于母親在戰爭中與父親失散,他很小的時候就隨母親在衣食難繼、生計無著的生活中艱苦度日。等到他幾經流離輾轉后,與在天津第二醫院任外科主任的父親相聚的時候,他已經12歲了。 對于他來說,生活的艱難還是小事,開始讀小學的難度和窘迫才是更富有挑戰的開始。一個人高馬大的山西娃子,操著一口難以聽懂的山西口音,與一群年齡小得多,學識卻“高”得多的小孩在一起就讀,受欺負,遭嘲諷已是家常便飯。在層出不窮的惡作劇中,在茫茫的學識海洋里,郭應祿靠著質樸、堅韌、謙和與忍耐,一步步地挺過來。 此時的他,不能算是聰明,更談不上是超常兒童。由于起步晚和不連貫的課程學習,直至初中畢業,還有兩門功課不及格。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發展,出身貧苦的他在潛意識里就有一種不服氣,不服輸,要趕要超的意識。同時,他也明白,要出人頭地,他就要付出常人無法比擬的汗水和精力去拼搏。 用9年的時間讀完中、小學課程,22歲的郭應祿考入父親曾經就讀過的母?!本┐髮W醫學院。在校期間,除了努力汲取更多更豐富的專業知識,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抗美援朝作宣傳,為“反貪污、反浪費”展覽做講解……1956年,大學畢業后的他,順利成了一名醫生。緊接著,為了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積累更豐富的醫學經驗,1959年,他考取了當時任中華醫學院院長的著名醫學專家吳階平教授的研究生。從此,郭應祿走進了泌尿外科神圣而神秘的領域。
厚積薄發
在研究生學習的臨床實踐里,作為一名普通醫生,郭應祿從導師身上,從一個個具體患者的病歷中,點點滴滴積聚著經驗、知識。他使出當年讀書的韌勁,默默地、一絲不茍地履行著一名人民醫生的職責,同時默默地在醫學領域鉆研、探索,也在靜靜地等待著機遇。 1978年,衛生部要成立中國第一個泌尿外科研究所。郭應祿內心充滿了驚喜,他開始上下奔走,四處呼吁,研究所終于順利創建,很快負責起了多項國家科研課題。他還幫助挖來一筆資金,調來一批科研骨干,開始了很多重點醫學項目的研究。跑財政部,跑海關,跑衛生部……為了引進國外先進醫療設備,為了使研究順利開展,郭應祿調動一切關系,利用各種渠道,想盡一切辦法,很快,北大醫院泌尿外科發展成國內頂尖研究所。郭應祿帶領研究所人員在尿道手術、腎鏡、輸尿管鏡和前列腺增生的熱療技術,以及碎石機臨床適用技術等方面開創了我國醫學界的先河。
上世紀80年代初,郭應祿主編了我國第一部泌尿科專著《腔內泌尿外科學》。還組織全球泌尿外科華人學術交流會。90年代,郭應祿為了學習借鑒國外先進醫學經驗,提高國內醫師水平,開始策劃行業的高難度培訓項目??磶缀踝罴舛说氖中g錄像和各類教材,聽國際專家和名流的醫學講座,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員們的水平都有了很明顯的提高。有些學員還將所學寶貴經驗編寫成書,這些著作成了泌尿外科界的經典作品。 此后,郭應祿又嘗試舉辦了“博士生導師培訓班”,打破了傳統的經院式教學模式,使國際泌尿學科的新動態和信息得到了更快的傳播,新的泌尿學人才得以更快的成長。
郭應祿用自己的行為攀登著醫學界的高峰,詮釋著中國醫師的偉大。正如美國霍普斯學院的Walsh教授見到他時,用幾個“沒想到”來形容的:沒想到中國醫師有如此好的英語水平,沒想到中國醫師如此敬業,沒想到中國醫師探討問題的深度和提問水平如此高,沒想到中國醫學骨干如此和睦共濟。 四愛精神 郭應祿教導學生時常說的一句話是,“做學問也好,當醫生也好,一定要先做一個好人?!彼诿谀蛩岢龅乃膼劬瘢皭圩鎳瑦奂w,愛專業,愛病人”,激勵著每一位醫護人員。
他確實也在身體力行并以之影響著周圍的每一個人。 在帶領研究所完成泌尿科項目的時候,郭應祿首創了用俯臥位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輸尿管中下段結石的成果,這一成果震驚了德國泌尿外科學會的教授和專家們。其實,說白了就是由“躺著”治改成“趴著”治。郭大夫沒有為此驕傲,而是平靜地對學員說:“我們這次是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有能力趕上并超過任何對手?!?
在培養尖端泌尿科專業人才方面,郭應祿更是費盡苦心。在當時,國家還拿不出那么多資金送那么多醫師出國深造的情況下,除了組織培訓班讓學生學習外,他還默不作聲地把自己的專利獎學金拿出來,送貧困上進的學生到美國著名大學霍普金斯大學深造。在他的感召下,臺灣陽明大學的張心湜校長為泌尿專科研究生設“光華教育”獎助金。自1995年至今,該資金已發放百余萬元。 1995年,北京大學泌尿外科培訓中心成立,1997年,“泌尿外科人才工程”啟動,郭應祿教授為全國培養專業骨干3000余人,長期培訓班培養學科帶頭人19名。郭教授本人帶出50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在讀博士研究生5名。
還在十年動亂的時候,就有內蒙古的一對夫婦,帶著患腎病的兒子前來就診。幾萬元花掉,已然家徒四壁,絕望中找到了郭應祿,說如果孩子無法治療只能待其死掉后賣掉遺體還債。 就在此時,郭應祿發現有患兒一孿生兄弟相隨,就主動詢問愿否讓同胞兄弟換腎?而且費用較低。 喜出望外的父母高興地流下了眼淚。為了減少手術費用,他動用私人關系替患者做透析等治療,終于,經過手術,孩子健康地活了下來。 有容乃大 尋常人家,年逾古稀的老人,早已應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也有那么一些人,“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滿天”,煥發著年輕人的活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余熱。
郭應祿正是后者,已經76歲高齡的他在經過風風雨雨的人生路后依然精神矍鑠。 郭應祿的求索路是艱難的,十年動亂中,他的母親去世,父親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后身患絕癥;妹妹、妹夫相繼早逝。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在責任和困難面前,他堅持下來了。扭曲的歷史,變幻的時世,可以毀掉一批人,也可以造就一批人。 在事業有所成的時候,郭應祿在名利面前坦然漠視,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依然切切實實地“傳道、授業、解惑”,為救死扶傷鞠躬盡瘁,勞神奔波。
正如吳階平導師談到郭應祿時說的:他熱愛祖國,品德高尚,不爭名利,重視團結,德才兼備…… 現郭應祿教授正與科研部門合作,研發新一代機械手、機器人。為臨床手術取得進一步發展和突破,他還正在從有關方面入手,對腫瘤治療做進一步的研究。 50年的風雨、坎坷,50年的奮斗、拼搏,50年的攀登、求索,50年的追趕超越,郭應祿教授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一名偉大醫師的神圣職責。大道無涯,我們祝愿他在泌尿外科事業上的探索路更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