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曉,北京英貝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山東臨沂協和國際學校校長。1993年,顧文曉以一架鋼琴,四個學生,三間平房為事業的起點 ,創建了臨沂市第一家民辦學校——協和國際學校。十年時間辦成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民辦學校,2001年顧文曉被評為首屆全國民辦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02年進入清華大學攻讀EMBA,為教育界為數極少的EMBA學員。
記者:顧校長,我們知道你是2002年進入清華大學攻讀EMBA,你也是我國第一批EMBA,當時好像沒有幾個人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你是怎樣下的決心。
顧文曉:當時我正在清華大學進修,聽說了這個班,趕緊報名,因為以前我了解EMBA是個好東西,又是第一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記得當時報清華的有1000多人,最終錄取了150人,競爭非常激烈。據說,有一個老板分數差一點,他說捐給學校200萬給他一個學習機會,結果被拒絕了。
記者:EMBA都學些什么,你覺得這些課程的確給你帶來了巨大收獲嗎?
顧文曉:收獲太大了。我不知道別人,可我是收獲了很多。我原來是學音樂的,用的是音樂符號;后來辦學校,逐漸習慣用文字符號;到讀EMBA時,就有許多經濟、管理、財務方面的知識,又轉成了數字符號,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轉變。應該說,在讀EMBA之前,盡管辦了幾年學校,對教學的研究比較多一些,但經營管理比較差。民營學校在許多方面具有企業的特點,不研究經營是不行的,EMBA使我真正具備了經營管理的系統知識。
我回來后立即出臺了一個管理措施:在學校飯堂管理上實行學生、老師、監管員之間的“客戶買賣”模式,也就是把他們變成了上中游關系,相互獨立、互相監督,效果立竿見影,以前亂哄哄、臟乎乎、浪費的現象沒有了,你可以去看一下,現在幾千人在一起吃飯,鴉雀無聲、桌子上一粒米也沒有。我把這個經驗推廣到整個學校管理,現在學校秩序井然有序。
記者:我們知道,你這兩年學習幾乎是脫產的,肯定會給你的事業帶來負面影響,再加上各種支出,這樣的學習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顧文曉:我算了一下,我這兩年學習期間可能損失了1000萬元以上,但這沒有動搖我的學習信心。因為我在經營學科方面的基礎比較差,我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我們是“三真”:真學、真寫、真考,所以學的東西比較扎實。至于值不值得,我就一個字:值!
記者:那你給我們用成本收益分析算一下,到底是怎么值?
顧文曉:客觀講EMBA的學習成本的確挺高的,學費就25萬,再加上食宿、班費、同學老師交往的花銷,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我的一個同學一次就向班里捐了10萬的班費,也有的同學贊助到海南或其他旅游城市搞論壇、讀書會什么的。平均算起來,一個人的花費也要在30-40萬,多的一年就要100萬。看起來成本不低,但收益更大。我在上學的第二年一年掙了500萬,幾乎全部來自老師同學的智慧和資源。所以現在看起來,25萬元的學費與收益比起來也就相當于25塊錢吧。
記者:許多人上EMBA,就是看中的同學資源,你跟你的同學經常交流合作嗎?
顧文曉:當然了。我們是第一屆,所以集中了許多層次很高的人,比如副省部級干部、中央直屬企業負責人、跨國公司高層……到現在,盡管有些同學在各地做了高官,但同學只要去,他們都會熱情接待。說到底,這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平等交往的平臺。
我上EMBA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與我的幾個同學一起在北京開始了新的事業,我們成立了北京英貝國際教育集團,它代表了未來教育產業的發展方向,將是我未來事業發展的重心。可以不夸張的說,是EMBA改變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