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和陸江做了鄰居,佘辰也就不會從葡萄酒中找出這么多樂趣來。之前,她是一個只知道紅酒,并認為紅酒就等于葡萄酒的人;現在 ,她從學習和品嘗葡萄酒中得到了愉悅,并極力傳播給他人。
在佘辰的眼里,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酒。葡萄酒和人一樣,也有青澀、成熟、老去等不同階段。每個階段,葡萄酒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這種神奇的液體充滿了變化,即使是來自同一個國家,同一地區,同一品種,甚至同一棵樹藤上長出的葡萄,在不同年份,釀制出的葡萄酒也有著差異。這些變化讓她十分興奮,饒有興趣地要去打探清楚。每次品嘗,她都會用眼、用鼻、用舌來細細感受與品味。葡萄酒的生命力來自于它的釀造工藝,作為發酵酒的一種,葡萄酒在裝瓶后還在繼續變化。不像蒸餾酒(如白酒),一旦灌瓶生命周期即告終止,灌瓶和入口時的味道沒有差異。葡萄酒的狀態則和存放的環境、開瓶時間的長短以及溫度都密切相關。怪不得有人評論,葡萄酒亦如美人,只有悉心呵護才能展現她的最佳狀態。
從葡萄酒延伸開來,佘辰會帶著珍愛的心情去品味一切食物,蛋糕、菜肴、飲料等等,她會自然而然地去感覺在嘴里每一類食物的差異,“品”讓她的生活習慣得到了改變,她笑稱自己從“品”中體會到更多生活的樂趣,更會去關注細節。

在佘辰看來,葡萄酒的天地就像一個美麗的花園,吸引她駐足觀看的是葡萄酒豐富的色彩和多樣性的口味,探步進入,她從每一類葡萄酒中都讀到了一個脈絡清晰的故事。這些傳奇和區域的歷史、文化聯系在一起,讓她有邊品味邊收獲的快樂。每次參加俱樂部的活動,佘辰都有重返花園般的欣喜。
講起一次俱樂部組織去中法葡萄園,現場看葡萄酒釀造的過程,佘辰的笑臉不亞于園中的任何一朵怒放的花。那是9月底,葡萄收獲的季節,他們在一個從法國學成回來的葡萄種植師的講解和帶領下,到作坊里去參觀葡萄篩選、去皮、壓榨等一系列程序,在現場還品嘗了一些不同年份和品種的葡萄酒,十多個人,談笑風生,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收獲,卻有著相同的快樂。
“酒乃亡國誤事之物”,這是佘辰以前對酒的定義,一般也只在應酬時才會喝,酒的品種也只是跟風而已,但喝到嘴里幾乎感覺不到差異,絲毫沒有享用的快樂。那時,她對酒還缺少感覺,自己不會判斷,浪費了不少好酒,也錯過一些喝好酒的機會。她為了讓身邊的人減少這種遺憾,便自發地做起了“葡萄酒掃盲工作”。
在她制作的名叫“大家一起來品酒”的PPT文件里,她以自己收藏的各類酒作介紹,圖文并茂,配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把某類酒的品種、特征,以及如何選酒等小知識融合在一起,與朋友們分享。她還計劃在公司里搞一個關于葡萄酒的交流會,請專家來給大家講講葡萄酒的文化和飲用的好處。身邊的同事很多受到她的影響,在吃飯時,遇到要選酒類飲品拿不定主意時,會打電話來咨詢她。這讓她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