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自2006年2月在江蘇、湖南、河北和甘肅等地深入開展了“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研究”,共調查農民問卷480份,在村級開展了男性農民和女性農民小組座談,并對村、鄉和縣干部進行了訪談。
一、新農村建設在大部分地區缺少切實舉措,導致農民失望、干部彷徨
調查發現,新農村建設中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資金,計劃中的建設資金受到條塊分割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統籌條塊資金的能力有限,致使新農村建設無法開展實際的活動。這造成很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無法實施,絕大多數村莊的新農村建設處于籌備和擱置狀態,缺少實際的舉措,導致農民產生失望情緒,地方干部彷徨無措。
因此,建議中央一級應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并不斷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關于專項資金的用途,應重點用于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讓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義務教育、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國家在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傾向性,以推動生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均衡發展。
二、農民面臨缺少生產性貸款等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方面的困難,再生產投入不足
調查發現,缺乏資金已經成為農民生產方面的主要障礙,66.5%的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缺少資金投入,并且急需政府給予幫助。其中29.7%的農民最希望政府給予生產性信貸資金支持。同時農民的生活借貸需求更高于生產性借貸需求,主要包括教育、醫療和建房等。
因此,盡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內容。根據農村地區的金融現狀,農村信用社應作為改革重點,應使其成為農村面向普通農民的金融服務主體。
三、鄉風文明建設的村級公共活動和設施匱乏,女性和老年人的優勢無從發揮
目前,農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匱乏,近80%以上的村子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村民對此表示不滿意的比例高達81.4%。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農村地區不良風氣的增長,如買碼、賭博和迷信等。
建議增加村莊中的公共文化設施,為農民提供學習、娛樂和健身的活動場所和相應設施,如圖書室、室內外活動場所、娛樂健身設施等;應恢復和弘揚部分鄉土文化活動,如唱地方戲、扭秧歌等;應組織農民多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如下棋比賽、唱歌比賽、農民運動會等。可以通過成立老人協會和婦女協會來發揮女性和老年人在維系村莊成員之間聯系、互助和合作等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
四、村莊亮化等工程并非農民最急需開展的村容整潔方面的活動,改造農村衛生條件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被束之高閣
新農村建設已經開展了如村莊亮化、村落綠化、懸掛橫幅、粉刷墻壁及改造農戶的廚房、圈舍及廁所條件等活動,然而農民認為最急需改造的卻是與其家庭生計密切相關的垃圾處理、道路硬化和房屋街道布局等方面內容。這暴露出新農村建設中自上而下的運動式的現象,容易變成形象工程,引起農民的反感。事實上農村的生活垃圾是影響農民居住環境的最大問題,69.7%的農民表示急需改進垃圾處理。
因此,在垃圾治理方面應當設立垃圾集中點,并安排人員負責道路和街道的清潔。通過各種方式向農民宣傳愛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培養農民良好的衛生習慣,杜絕垃圾亂扔亂倒現象。
五、村民自治中,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與民主決策方面缺乏公眾參與
村民自治的發展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歷程,不再像以前“人手一票”和“財務公開欄”那么簡單。然而,農民仍然缺乏在民主管理與民主決策環節的參與,農民認為自己沒有參與村務管理的比例高達68.9%,而33.3%的農民根本不了解“一事一議”。部分村委會近年來既沒有提供過任何公共產品,也沒有召開過“一事一議”會議。
因此,村民自治制度只有加強民主管理與民主決策,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完善“一事一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民主議事決策制度,完善責任追究等村級管理制度,從而實現農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內容涉及村莊集體經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建設以及興辦公益事業等,應由農民根據自身的需求做出選擇。此外,在村級治理過程中,要保證女性、老年人和文盲等更加弱勢群體的公平參與。
六、新農村建設各地千篇一律,忽視了各地區和各類型農民的多元性需求差異
目前的一些新農村建設活動沒有考慮到新農村建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大多趨于形式化、表面化。新農村建設所涉及的上百萬個村莊千差萬別,并且村莊內不同類型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理解和需求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
因此,建議采用參與式村級規劃的理念與方法來開展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政府應該根據各地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以當地農民的特殊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要在不同地區創建符合當地情況的新農村建設路徑與做法。
七、目前的試點村做法不利于新農村建設的推進
目前的新農村建設大多是搞試點、抓試點。大部分地方將經濟和資源基礎好,且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富裕村莊定為試點村來建設,開展的主要活動包括蓋房子、修路和建沼氣池等,出現了資金、項目和政策向富裕村集中的現象。這樣的試點村建設雖然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但難以大面積推廣應用,很容易將新農村建設變成政府官員攀比政績的形象工程。
因此,我們認為要調整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選擇標準,要充分考慮到村莊發展的不同程度,選擇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村莊進行試點,以求在試點村工作中取得經驗,探索出不同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從而以點帶面地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八、一些媒體的片面報道和地方政府的夸大宣傳,使得農民對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缺乏客觀評價
目前,存在媒體片面報道以及地方政府夸大宣傳的現象。這使得農民無法客觀判斷新農村建設完成的時間。調查發現,30%的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5年內完成,50%的農民認為10年內完成,80%的農民認為20年內完成。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時間,國家沒有明確表態,這也是因為新農村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不需要統一的標準,各地起點不同,發展不同,全面建設新農村所需的時間也不同。但被調查的農民一半認為新農村建設能在10年內完成,在這個時間段內,各地的新農村建設能否完成確實是個未知數。
因此,要糾正媒體和地方政府宣傳的誤導性,正視試點村的特殊性及其自身原有的優勢,在各種宣傳報道中強調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九、留守人口權益缺乏保障,現狀不容樂觀
農村留守人口現象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產生的。目前我國農村有2300萬留守兒童,4700萬留守婦女,1800萬留守老人。留守人口的生活和生存環境現狀不容樂觀,這一問題將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關乎和諧社會的建設,急需加以研究。
針對留守人口的社會問題,政府與社會各部門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關愛和幫扶活動,同時,政府應該針對這類社會問題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與留守人口相關的社會政策最主要的是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因此,應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執筆:葉敬忠、李小云、左停、朱啟臻、齊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