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錦濤同志明確指出,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理順分配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各省市發展改革委與有關部門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方面共同努力,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一、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就業規模擴大,促進就業的政策進一步落實 2005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70萬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93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9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自2002年國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來,各項就業制度不斷完善。2005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今年國務院又召開了兩次就業再就業工作座談會,就業再就業政策更加積極,逐步向擴大政策覆蓋范圍、統籌城鄉就業的方向轉變。
(二)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收入分配調節能力明顯增強
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今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分別增長了lO.O%和11.4%。在收入分配制度建設方面,先后提高了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取消了農業稅,調整了消費稅的稅目和稅率,加強了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和調控,完善了社會工資形成和管理機制,實施了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的宏觀調節能力明顯增強。
(三)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保障作用得到加強
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人數分別達到約1.8億人、1.5億人和1.1億人,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范圍新增8個省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加人數超過4億人,覆蓋全國半數縣(市、區),有關部門還加強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建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四)制定并落實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的發展規劃
結合“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制定實施,發展改革系統與有關方面共同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期間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基本思路、發展目標和調控指標。
(五)各地就業、收入分配R6X+vqLb890Bpg/u8yKxnw==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許多省市的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都各具特色,就業司要總結、推廣,各地也要加強溝通,相互借鑒。
二、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就業的總量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十五”期間,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具體的影響因素很多,需要深入分析。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控力度,進一步推動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難度不能低估。而今后三到五年,我國仍處于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攻堅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加速期,勞動力供給壓力大,就業矛盾突出。國有廠辦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很大,各類民辦高校和成人教育畢業生、大專生和高職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歷年累積的各類學校往屆畢業生就業問題還缺乏有效的解決渠道。從我國未來的發展需要看,高校畢業生的比例并不高,但需要通過解決體制問題、結構和觀念等問題來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此外,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制度體系建設滯后和相關的勞動、社會保障、戶籍等制度改革不到位,造成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人群的就業機會欠公平。勞動者權益保護制度不完善,造成一些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的正當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二)收入分配不公影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保障公平分配的體制方面仍不完善。從初次分配看,分配的起點和機會方面還不公平,壟斷問題比較突出;國有單位收入分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規范;社會工資形成和調節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從再分配看,稅收等政策和制度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相對緩慢。
(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社會保障制度存在明顯的地區分割,不同人群之間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過大,影響了社會保障的公平性。社會保險統籌層次較低,社會服務功能薄弱、救助水平偏低,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需要。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
在就業方面,針對當前就業的形勢和特點,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進就業工作。
一是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加快改革和推進發展過程中,要更好地統籌考慮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擴大就業的關系,實現就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結構升級的良性互動,增強經濟發展對就業的吸納和帶動能力。要按照“十一五”規劃的要求,實現農業勞動力轉移與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推進農業產業升級的有機結合。要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擴大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拓展國際勞務市場,不斷增加就業崗位。要統籌考慮企業調整與就業的關系,把握好企業破產、改組、改制和裁員的力度和步驟。
二是深化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加強就業的宏觀管理。通過深化就業及相關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打破城鄉就業體制和政策分割,提高勞動力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抓緊建立統籌城鄉就業的管理體制,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更好地保障勞動者平等競爭的權力。建立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整合社會資源,提高就業服務質量。加快建立失業調查統計制度,充實完善適應宏觀管理需要的就業和失業統計指標體系。
三是貫徹落實相關政策,重點做好特殊人群的就業工作。要關心國有集體企業下崗職工、資源枯竭型城市、困難企業人員和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問題,有針對性的采取扶持措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和再就業。要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政策,改善農民工務工環境,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要通過改革高校體制,調整招生結構,完善政策措施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在收入分配方面,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著力解決收入分配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一是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平穩較快增長。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過程中,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工資形成與增長機制,努力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的平穩較快增長。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消除壟斷收益扭曲收入分配關系的體制基礎,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收入分配秩序。
二是平衡城鄉、區域發展,遏制居民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擴大和完善對農民實施直接補貼的范圍和方式,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和農資價格形成與調控機制。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支持,緩解地區間財力差距擴大的矛盾,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努力遏制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
三是推進國有單位薪酬制度改革,理順工資分配關系。健全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清理整頓工資外收入,健全內外部監督機制,規范國有企業經營者收入分配。建立符合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特點、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繼續規范公務員工資制度和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社會工資形成和調節機制。
四是加強收入分配調節,提高收入調控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深化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優化稅率結構,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消費稅和財產稅,加強消費和財產環節對收入分配的調控。加強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逐步實現對個人收入的全員全額管理和對高收入者的重點管理。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強化工資支付監管。加強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監測,關注價格變化對低收入和困難群體生活的影響,建立應急救助機制。鼓勵社會慈善事業發展,提高社會綜合救助能力。
在社會保障方面,中央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與有關部門相互配合,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工作部署。
一是增強社會保障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要統籌規劃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從業人員、被征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探索有效的辦法,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研究提出財政超收資金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途徑和方式,健全多層次的補充保險體系,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覆蓋范圍,著力解決不同人群間社會保障待遇差別過大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二是繼續推進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要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方式。研究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推進由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部門牽頭負責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完善醫療保險制度,逐步覆蓋城鎮各類人員。繼續推進工傷、失業等其他保險制度改革工作。
三是提高社會綜合救助能力。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援助制度,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完善農村五保供養體制,不斷提高社會綜合救助能力。
四是加強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和調整社會保障服務資源配置,改善落后地區社會保障服務設施條件,重點加強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和留守兒童等群體的服務設施建設。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基層社會保障設施、社會事業的建設。 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發改委的領導下,就業和收入分配系統的同志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經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取得更大成效,我們還要在工作中付出艱苦的努力。要把思想盡快統一到六中全會精神上來,增強做好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創新思路,開拓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新領域、新局面;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當好各級政府的參謀助手;要進一步加強系統建設,為做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切實轉變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樹立“管理就是服務、權力就是責任”的思想,堅持依法行政,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摘自在2006年全國發展改革委系統就業和收入分配工作會議上的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