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興工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根據“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結合長沙工業實際,我認為加快推進長沙新型工業化,經委工作必須立足三個轉變、突出四個意識、圍繞五個重點、打造六大工作品牌。
一、立足三個轉變
一是轉換工作思路。即跳出工業抓工業,從微觀轉到宏觀,從局部思維轉到全局思維,按照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戰略目標,重點研究我市產業發展規劃、培育產業集群和促進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讓經委工作從“越位”的地方“退位”,在進行行業規范、產業指導的同時,避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從“錯位”的地方“正位”,進一步理順關系,明確職能,避免多頭行政企業無所適從的現象;從“缺位”的地方“補位”,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協調服務、產業指導、教育培訓等職能,使政府職能從全能型轉為有限型,從權威行政轉為服務行政,從人治行政轉為依法行政。
二是轉變工作方法。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調控,從事中管理轉到事前引導和事后監督,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政府投入的示范作用,體現政府的決策意圖;通過加強對區縣(市)、工業園區以及百戶重點企業的指導和考核,實現行政調控上的職能定位;通過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企業經營者經營管理水平及用足用活政策資源的意識和水平;通過信息發布,提高產業配套、產業導向、工業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通過組織銀企對接、產學研對接、配套對接等活動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
三是轉移工作重點。從點上為主轉到面上為主,從對單個企業的微觀管理轉到面上的宏觀管理,從對市屬企業的管理轉到包括中央省屬企業、園區工業企業、區縣(市)工業企業、民營經濟、鄉鎮區街工業企業等全部工業企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努力提升工業經濟綜合管理水平。
二、突出四個意識
一是突出發展意識,繼續保持工業快速發展勢頭。盡管長沙工業這幾年發展很快,但總量仍然不大。要牢牢抓住中部崛起、長株潭一體化和融入泛珠江經濟區域的歷史機遇,依托支柱產業,充分發揮長沙的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進一步夯實基礎,加快發展。
二是突出項目意識,力爭實現大項目好項目上的突破。把技術含量高、關聯先導作用強、產業鏈長的項目作為重中之重,以強烈的項目意識抓項目,以強烈的發展意識抓項目,以強烈的危機意識抓項目,通過抓住意向的、落實簽約的、加快在建的、擴大投產的,確保我市重大工業項目啟動一批、投產一批、爭取一批、儲備一批,在引進大項目好項目上實現新的突破。
三是突出調整意識,加大工業的有效投入。在宏觀調控的政策框架下,工業投入要從一般投入轉向有效投入,從注重投入的數量轉向注重投入的質量,特別是在國家緊縮銀根、地根的情況下,要通過招商引資、上市融資、企業重組、土地置換和土地的集約使用,以宏觀調控為契機,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群和優勢企業集中,最大限度地化解宏觀調控帶來的沖擊,努力保持工業的平穩快速發展勢頭。
四是突出服務意識,不斷優化和完善工業發展環境。正確把握中央宏觀調控的內涵,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切實加強資金、電力、能源、運輸等生產要素的協調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對簽約項目及市委、市政府有關推進項目實施的政策、文件和紀要一條條抓落實。同時根據經委《服務守則》,向社會公開承諾,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三、圍繞五個重點
一是圍繞信息化帶動,狠抓產業升級。傳統產業是當前我市經濟的主體,但發展不充分,產品結構層次低,必須通過具有高滲透性、高倍增性、高關聯度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改造提高競爭力。重點是抓好支柱產業和標志性工程企業,加快食品、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傳統產業達到或接近沿海發達地區水平。
電子信息產業是長沙的支柱產業,也是全市工業的標志性工程,抓住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機遇,就可以培育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立足已有的條件和優勢,在計算機、顯示終端,網絡通訊等方面進行電子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軟件、中文信息處理和虛擬現實等方面的開發應用力度,通過孵化基地培育、風險資金支持等迅速實現產業化、規模化。
依托長沙的三產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使長沙的三產優勢化為工業優勢。重點是發展與制造業相關的“3+5”生產性服務業,即3個重點專業性服務業(汽車服務、工程裝備配套服務、工業信息服務)和5個公共性服務業(技術服務、現代物流、工業房地產、工業咨詢服務和其它工業服務)。
二是圍繞優勢產業集群,狠抓產業配套。狠抓支柱產業,壯大核心層。省里明確重點扶持50個優勢產業集群,我們已對納入省重點扶植我市12個產業集群的現狀、規模及主要配套企業進行了調查摸底。制定加快發展規劃,并逐條研究中央和省支持中部崛起和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千方百計爭取國家和省各類政策及專項資金支持。
要狠抓園區建設,拓展空間層。力爭三大突破,即項目突破、規模突破、服務突破。堅持“有限投資、無限服務”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包括園區在內的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和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導航、創業輔導等八大服務體系,
要狠抓中小企業,發展配套層。重點是圍繞支柱產業抓配套,圍繞主導產品抓配套,圍繞核心企業家抓配套。通過調動核心企業家的配套積極性和對主、配套企業的扶植獎勵及定期召開配套對接會,扎實推進我市產業配套工作。
三是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狠抓節能降耗。以創建全國節能型城市為契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能源節約工作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用好每年3000萬元的節能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進一步完善節能工作機制,加大節能管理與考核力度,盡快建立起與節能型城市相適應的節能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狠抓節能降耗,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四是圍繞非技術創新模式,狠抓理念創新。發揮名牌效用,全力打造品牌。借鑒青島經驗,依托白沙、遠大、三一、中聯、夢潔、經閣、三辰、九芝堂等八大知名品牌或商標,運用名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在中部地區以至全國、全球樹立我市的行業品牌、區域品牌和城市品牌形象。用工業名牌打造長沙的城市名片,用工業名牌提升長沙的城市形象,用工業名牌壯大長沙的城市實力,走出一條工業化推進城市化的新路子。
接軌全球經濟,拓展兩個市場。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的時機,大力開拓國內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認真研究全球貿易規則,突破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
加強制度建設,促進管理創新。通過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不斷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五是圍繞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狠抓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作風過硬、懂經營、會管理的工業經濟綜合管理干部隊伍,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綜合管理水平。
四、打造六大工作品牌
一是銀企對接品牌。從去年開始,經委牽頭組織各商業銀行、擔保公司和企業,通過收集發布項目信息、舉辦銀企保三方對接洽談會,每年為企業解決項目融資100億元以上,約占全省銀企對接成果的80%;信用擔保機構累計擔保企業1027戶,擔保總額64.8億元,約占全省擔保機構擔保總額的90%。
我們的目標是:每年舉辦2次銀企對接活動,融資金額200億元,其中合同融資額超過100億元,使長沙市經委牽頭舉辦的銀企對接活動其規模和影響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區居首位。
二是集群配套品牌。目前經委已完成了三大優勢產業集群的產品配套目錄、企業分布等基礎性工作。要以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扶植中小企業為目標,每年定期舉辦配套對接會,構筑信息發布、對口交流和雙向溝通的配套對接平臺,讓配套企業清楚相關主機企業需要什么產品,讓主機企業清楚本地相關配套企業能夠提供什么配套產品,吸引市外、省外乃至國外企業來長投資建廠,建立起產業集群信息互動交流的長效機制,使配套對接活動成為省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活動之一。
三是產學研對接品牌。長沙市技術創新與產學研對接模式得到省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稱為“長沙創新模式”并在全省推廣。我們要以建設創新型企業、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優勢產業集群和支柱產業,收集發布企業技術攻關項目信息和科研院所成果轉讓信息,組織產學研三方交流對接,雙向選擇,互利雙贏,并形成長效機制,使產學研對接由“活動推動型”向“日常工作型”轉變,成為技術創新的服務平臺、科技成果的轉化平臺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平臺,打造成在全省有影響的技術創新合作服務品牌。
四是專業招商品牌。以我市優勢產業集群為重點,利用全球知名行業協會、行會招商是長沙工業招商近年來走出的一條新路子,我們要以納入省重點扶植的12個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強與12個產業集群世界級行會、協會的交流與合作,定期組織相關行業的骨干企業、配套企業參與國際行會、協會年會、博覽會和考察交流活動,借助國外行業協會平臺開展產品出口、專業招商和技術交流與合作等,在全省確立長沙工業招商的鮮明特色和品牌,總額力爭達到全省工業招商的1/3。
五是教育培訓品牌。針對區縣(市)、園區、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和迫切希望了解的政策、法規、動態及信息等,繼續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各類專項教育培訓,每年培訓規模以上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1200人左右,三年輪訓一次;對工業企業已取得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每年培訓12天,對經委系統的干部每兩年輪訓一次,不斷提升部門工業經濟綜合管理水平和企業經營管理及利用政策資源的水平,把經委的教育培訓工作打造成在全省有一定影響的工作品牌。
六是工業服務月品牌。從去年開始,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直接參與和大力推動下,我市連續兩年成功開展了“工業服務月”活動,市直各部門、區縣(市)和工業園區累計為工業企業解決實際問題2069個,問題解決率達到91.79%,深受企業歡迎。在進一步完善已有活動模式的基礎上,形成機制,使活動長期化、規范化、制度化,把“工業服務月”打造成全市高效率、高質量的工業服務平臺,成為全市各級各部門凝聚興工強市合力、轉變工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的服務平臺。
(作者系長沙市經委主任)
(本欄目策劃、編輯:楊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