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15日)
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自身建設。11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面對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當前重點要抓好:(一)完善宏觀調控體制、機制和方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健全市場監管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完善社會政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為群眾辦實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三)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防止濫用權力,堅決懲治官商勾結、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國有經濟改革
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工作。11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實行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堅持加強監管,嚴格產權交易和股權轉讓程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堅持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和保護廣大職工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的積極性;堅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慎重決策,穩妥推進,維護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確保企業和社會穩定。會議提出,要通過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進一步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為此,一要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二要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三要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調整和重組,促進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四要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統籌使用好國有資本收益,促進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
三、金融體制改革
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為適應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和完善對外資銀行的監督管理,促進銀行業的穩健運行,我國政府對2001年12月20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進行了修訂,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條例》分七章73條,分別是:總則、設立與登記、業務范圍、監督管理、終止與清算、法律責任、附則。
四、電力體制改革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會議指出,“十一五”期間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主要任務是:(一)抓緊處理廠網分開遺留問題,逐步推進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改革。(二)加快電力市場建設,著力構建符合國情的統一開放的電力市場體系,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電價機制,實行有利于節能環保的電價政策。(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堅持政企分開,健全電力市場監管體制。會議強調,電力工作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群眾生活,電力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處理好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加強改善市場監管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安全的關系,處理好電源建設與電網建設的關系,處理好電源、調度、售電之間的關系。要切實加強對電力體制改革的領導,精心組織,穩妥推進,毫不放松安全生產,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確保人民群眾得到質優價廉的電力服務。
五、勞動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國務院批轉《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201 0年)》。《納要》涉及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
——明確要堅持深化改革的原則。指出“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工作機制。用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辦法解決勞動保障工作中的深層次矛盾,消除影響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注重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起來,每項重要改革方案的制訂和實施,都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考慮國家財政、企業和群眾的承受能力以及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積極探索建立勞動保障工作的新機制,在工作目標的確定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現勞動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工作重心的把握上,要在解決當前突出矛盾的同時,更加注重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在工作方式的改進上,更加注重制度完善、機制創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堅持典型引路、區域協調、分類指導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明確了發展和改革的目標。指出“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健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勞動保障制度及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就業比較充分,收入分配比較合理,勞動關系基本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管理服務規范高效的發展目標”。
——提出要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指出“不斷完善市場就業機制,促進城鄉統籌就業。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逐步消除就業歧視。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城和跨地區就業的限制,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積極推進新成長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規范勞動者求職、用人單位招聘和職業中介行為。建立覆蓋各類失業人員的失業登記制度,加強對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的服務和管理,完善用人單位招聘人員錄用備案制度和就業登記制度。加強對各類職業中介行為的監管,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
——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社會保障能力。(1)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差老保險。繼續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積極推廣東北三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經驗,統一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政策,將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逐步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縮小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費水平的差距。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初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銜接。醫療保險。不斷完善城鎮基本醫療保障政策和管理,建立健全運行保障機制,加快城鎮醫療救助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補充醫療保險,構建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以保障大病風險為重點,兼顧多層次需求的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范圍。失業保險。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金申領辦法,結合失業人員求職和參加職業培訓的情況完善申領條件,建立失業保險與促進就業聯動機制。積極推動東部地區適當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試點,進一步發揮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再就業功能。研究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問題,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工傷保險。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政策和標準體系,繼續推進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組織實施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完善工傷認定制度和勞動能力鑒定制度,積極探索工傷補償與工傷預防、工傷康復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建立起預防工傷事故的有效機制,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工傷康復制度。生育保險。進一步擴大生育保險覆蓋范圍,建立健全生育保險醫療服務管理體系和費用結算辦法。農村社會保險。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2)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險資金。(3)積極穩妥地探索社會保障基金運營和監督管理機制。(4)完善參保人員社會保險關系轉移、銜接的政策措施。(5)建立健全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
——提出要健全勞動關系調整機制。指出“健全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創建和諧勞動關系。(1)加快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建設。全面實施勞動合同制度,推動各類企業普遍與職工簽訂并嚴格履行勞動合同。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大力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加強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充分發揮三方機制的作用。繼續規范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中的勞動關系。(2)調節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規范工資分配秩序。繼續推進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轉變,著力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資制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進一步完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導等宏觀指導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加強對高收入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企業工資分配的調控。完善企業工資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3)推進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改革,全面加強勞動爭議處理工作。改革現行“一調一裁兩審”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預防和調解、突出仲裁優勢和作用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全面推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逐步在市(地)級以上城市以及有條件的縣(市、區)建立實體性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積極推進勞動爭議仲裁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加強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在健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同時,積極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綱要》還提出了其他改革措施。
六、地方改革
上海市政府公布實施《上海市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管理辦法》。11月1日公布的該《辦法》明確將基金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對基金預決算、基金籌集和支付、基金結余、銀行開戶管理、基金監督與檢查等作出嚴格的規定;同時,根據上海實際情況,在養老、失業、醫療、生育、工傷等5項基本社會保險基金的基礎上,將小城鎮保險基金、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基金納入適用范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也參照這一辦法執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供稿)
(本欄目策劃、編輯: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