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節能降耗形勢總體分析
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1.06,高于2005年0.96的水平。對今年節能降耗形勢的總體估計是:完成萬元GDP能耗下降4%的目標難度很大。主要理由:
一是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長期以來以GDP為核心指標的領導干部考核體系的改變尚需時日;中央和地方經濟發展和相關利益機制尚不能滿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投資體制在投資方向、質量和規模上的局限性影響了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效果;財政和稅收政策尚未充分發揮促進節能的作用;節能管理機制尚待加強,各部門分工協作出現混亂,在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及其它跨部門領域出現了多個部門同時在做相同或類似的工作,“肥水不留外人田”的現象既浪費行政資源又不利于政策、措施的執行,亟待協調統一。
二是“十五”經濟發展的慣性一時難以克服。“十五”期間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高耗能行業的自我循環,使我國高耗能行業投資激增,鋼產量由1.3億噸增加到3.4億噸,水泥由不到6億噸增長到10.5億噸。重化工業強勁的發展勢頭,帶來能源消費增長提速。這種發展勢頭在短時期內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仍需國家各部委、地方各級政府制定具體措施和配套政策。目前地市級能源統計、地方節能服務中心能力建設等很多基礎性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今年較難發揮有效的作用。國家“十大節能工程”和“千家節能行動”雖已啟動,但尚未全面鋪開。
四是投資拉動特別是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過快。今年1—7月,我國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30.5%,其中第二產業投資增幅34.5%,高過一產和三產。按行業看,煤炭、油氣開采業的投資增幅都超過30%,水泥等非金屬礦行業投資增長50.0%,有色金屬行業投資增長40.4%。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長速度一直保持高位,與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相悖。
五是高耗能產品產量增幅居高不下。盡管國家加大了宏觀調控力度,1—7月,我國生鐵產量和鋼材產量仍比去年同期增長21.1%和25%,水泥產量同比增長20.7%,氧化鋁和鋁材同比增長49.5%和36.5%,三種高耗能產品的增長速度均在20%以上。上半年我國鋼坯、鋼材已呈凈出口狀態,鋼鐵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1.1%,但產量仍在高速增長。
二、2007年節能形勢將好于2006年
盡管2006年節能促進工作面臨艱巨挑戰,造成萬元GDP能耗有上升趨勢,這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表現。對2007年節能降耗形勢的基本判斷是:“十五”經濟發展的慣性可能還將繼續影響到2007年,但今年夯實的節能工作基礎將使2007年的節能降耗形勢好于2006年。主要理由如下:
(一)節能指標分解和貴任落實已初步到位
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貫徹黨中央部署,逐級分解和落實“十一五”節能目標,不少地區還將節能降耗納入政府政績和干部實績的考核范圍,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
國家啟動了“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省級政府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簽署了千家企業節能降耗責任書,在“十一五”期間共承諾完成1億噸標準煤左右的節能量。不少地方政府也根據本地重點用能企業情況,與重點用能企業簽署了節能降耗責任書,落實節能責任。
(二)宏觀調控政策有利于推動節能工作
政府加強了結構調整的政策力度,推動實現結構節能。國務院今年發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在調整產能過剩行業的同時,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關于部署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防止高耗能行業重新盲目擴張的通知》、《關于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的意見》等文件,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針對鋼鐵、煉油、乙烯、水泥、鋁、煤炭、焦化、電石、電力、紡織等十個高耗能行業加緊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意見、產業政策、準入條件文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明確,措施到位,有助于遏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
(三)節能降耗的政策推動力度明顯加大
為加強節能降耗工作的力度,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從構建節能型產業體系、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推進節能技術進步、節能監管、節能保障機制、節能管理隊伍建設和基礎工作六個方面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工作。《決定》的發布顯著提高了全國上下對節能的重視程度,各地普遍反映節能工作有了抓手。
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已啟動《節約能源法》的修訂工作,修訂稿草稿已經初步完成,并開始征求意見。
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整現行消費稅的稅目、稅率,調整高耗能、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政策,調整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停止部分產品的加工貿易,對部分產品征收出口暫定關稅等;上半年安排國債資金5.4億元作為十大節能工程98個重點節能項目的項目補助資金,并將資源節約作為國債資金支持的重點。財稅政策逐步向節能傾斜。
(四)政府積極引導和推動節能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了“十大節能重點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兩大國家級節能行動,部分省市參照國家十大重點工程和千家節能行動的方式,組織了省內的“九大節能重點工程”、“百家企業節能行動”等行動,由地方財政撥款支持。
國家建立了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已向社會公布2005年全國和各地的萬元GDP能耗等指標。絕大部分地市級統計局已開始制定本地區的能源平衡表,為建立地市級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奠定了基礎。
(五)難以有效抑制的主要高耗能產品的市場需求和2006年上半年的投資增長及分布,將對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形成反作用,并可能影響2007年甚至以后幾年
國內對幾種主要高耗能產品的市場需求,在缺乏有效措施抑制的情況下,高耗能產品產量迅速增長的勢頭也很難在短期內徹底改變。從2006年上半年固定投資仍保持高位增長的情況看,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顯著降低存在較大難度,第二產業的投資增速仍將高于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增長仍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結構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需要2—3年時間才能逐漸轉向和顯現效果。
盡管2006年出臺了多項宏觀結構調整的政策,但政策從頒布到全面生效存在時間上的滯后,因此今年年內和明年實現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結構大幅度調整的難度較大。
三、2007年推進節能工作的建議
必須將實現“十一五”節能目標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契機。改變經濟增長以投資和國際貿易拉動為主的發展模式;調整市場信號,更多地利用價格、財稅手段營造有利于節能的市場氛圍;加強品牌建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低能耗產業;引導節約型社會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營造節約為榮的文化底蘊和社會風氣。
2007年是節能降耗最關鍵的一年,已頒布的各項政策的效果將在明年顯現,是節能降耗效果出現轉機的一年,也是需要強化手段為后三年節能騰飛而著力的一年。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節能工作的機制建設
盡快出臺實施節能目標責任制的評價考核,著手中央和地方稅制體系改革方案的設計,從根本上轉變盲目追求GDP的意識和做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切實把住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落實市場準入“一個門檻”,有效調整投資方向,保證投資質量;成立高層節能工作協調機構,負責跨部門、跨地區節能降耗具體任務的協調和落實,執行每年對各部門、各地區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目標完成情況的檢查、評價和考核;按照《決定》要求,盡快成立國家節能中心,統籌安排和實施全社會的節能工作。
(二)加快有利于節能的財政、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
抓緊制定《節能產品目錄》,對生產和使用列入《節能產品目錄》的產品實施政策補貼或稅收優惠;繼續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盡快提高重要資源型產品資源稅稅率和礦產資源補償費標準,促進資源合理利用;針對不同種類能源礦產資源,抓緊研究計稅方法改革方案,盡早實施能源稅。
(三)對各部門、各地區落實《決定》的情況開展專項檢查
《決定》對各相關部門和地方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因此明年必須要檢查各部門、各地區工作的落實情況,特別要加強對其職能與節能密切相關的部門進行是否積極開展推動節能工作的檢查和評價,將檢查和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
(四)要求各部門、行業自行組織開展部門、行業調整政策執行情況的檢查工作
2006年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財政部等部門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劃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文件。建議2007年組織檢查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采用“誰發文、誰檢查”的方式,嚴查違反國家產業政策、違反行業準入條件的新項目審批,特別要加強對重點地區(如萬元GDP能耗較高的地區、經濟影響力較大的地區)的直接監控力度,確保產業結構向預期方向調整。
(五)建立節能資金的長效機制,盡早實施“十大節能重點工程”
落實節能資金是有效開展節能降耗工作的基本保障。要加強政府財政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推動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加強對培育節能的資金投入,并鼓勵企業通過市場直接融資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等途徑獲取節能融資。切實落實“十大節能重點工程”的資金來源,盡快全面實施重點節能工程。
(六)基層政府必須嚴格中小高耗能企業節能管理
重點用能企業已經成為當前節能工作重點,但對我國量大面廣的中小高耗能企業尚缺乏有效節能管理措施,可能成為節能的真空地帶。中小高耗能企業由于技術落后、工藝水平差,能耗高、污染大。要將節能監督與環保執法相結合,使中小高耗能企業的工作檢查納入基層政府的日常工作計劃。基層政府要堅決清理位于禁止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內的高耗能小企業,公布所屬地域內中小高耗能企業的名單。小企業淘汰下來的落后設備要就地解體報廢,嚴禁將其拆卸后異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