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是好的,進口增速回升,進出口增幅差距縮小。突出問題是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總體上看,2007年外貿進出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全年進出口總額增速15%左右,貿易順差規模可能會超過2000億美元。為此,必須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減緩貿易順差擴大態勢。
一、2006年外貿運行基本情況
1—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14249.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1%。其中出口7792.9億美元,增長26.8%;進口6456.6美元,增長20.9%。
(一)進出口增幅差距明顯縮小,但順差總額繼續擴大
今年1一10月,出口增幅高于進口增幅5.9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出口增幅高于進口增幅14.4個百分點相比,差距明顯縮小。但是,由于基數原因和增速仍有差距,導致貿易順差規模仍繼續擴大,1一10月外貿順差累計1336.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2.5億美元。
(二)出口價格有所提高
據海關測算,與上年同期相比,2006年9月我國出口商品數量和價值分別增長25%、30.6%,同期出口價格提高4.5%。據機電商會反映,受上游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影響,機電產品出口價格出現被動上漲,其中閥門、電纜、電線、供電電源、柴油機零附件等出口價格上漲20%以上。據紡織進出口商會反映,受配額產品單價增長帶動,我對美、歐出口服裝單價分別提升了20%以上。
(三)一般貿易進出口增幅超過加工貿易3.9個百分點
1—10月,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6091.5億美元,增長25.4%。其中,出口3358.1億美元,增長30.4%;進口2733.4億美元,增長19.8%。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6713.3億美元,增長21.5%。其中,出口4097.6億美元,增長23.2%;進口2615.7億美元,增長18.9%。
(四)民營及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快速增長,國有企業出口增長緩慢
1—10月,集體、私營及其他企業進出口2474.9億美元,增長36.1%。其中,出口1715.1億美元,增長42.2%;進口759.8億美元,增長24.1%。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8348.2億美元,增長25.5%。其中,出口4519.6億美元,增長27.6%;進口3828.6億美元,增長23.2%。國有企業進出口3426.0億美元,增長13.6%。其中,出口1558.2億美元,僅增長11.6%;進口1867.8億美元,增長15.4%。
(五)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勢頭良好
l一10月,機電產品進出口7868.2億美元,增長27.1%。其中,出口4397.1億美元,增長29.7%;進口3471.1億美元,增長24.3%。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4231.1億美元,增長28.7%。其中,出口2226.7億美元,增長30.0%;進口2004.4億美元,增長27.3%。
(六)紡織紗線及制品、服裝、鞋類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
1一10月,紡織紗線及制品出口401.5億美元,增長18.2%;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777.8億美元,增長27.3%;鞋類出口181.1億美元,增長15.7%。
(七)與各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發展狀況良好
l—lO月,中國和歐盟雙邊貿易總額2189.0億美元,增長24.2%;中美雙邊貿易總額2145.2億美元,增長24.6%;中日雙邊貿易總額1684.6億美元,增長12.5%。中國與巴西雙邊貿易額增幅為40.0%,與東盟、香港、臺灣、南非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額增幅均在20%以上。
二、2007年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和進出口增長預測
(一)2007年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
外貿發展有利條件主要是:1.世界經濟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7年經濟增長4.9%,世界貿易增長7.6%。2.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國內需求繼續擴大,對國外農產品、能源、原材料、先進設備和零部件需求顯著增加。3.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主要產業生產能力繼續增加,其中相當大部分是面向出口的。4.我國外貿出口的總體競爭力依然較強。主要表現在:一是出口環境明顯改善。二是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獲得了出口經營權,給我國外貿出口帶來了新的活力。三是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明年外貿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1.外貿順差規模過大。今年預計超過1600億美元,2007年還會繼續擴大。2.能源、原材料、土地、工資價格上漲和環保成本上升,使得企業成本上漲加快。據主要進出口商會反映,近年來能源、原材料、土地、工資價格較大幅度上漲,環保成本上升,相應造成企業成本上漲加快。一些企業反映,廣東最低工資標準上漲了17—21%,蘇南和浙江工人月工資已達到1750元。工資提高過快,其影響甚至超過匯率升值和調整出口退稅率。一些外商對我國貿易前景有一定的擔心。少數外商甚至開始把部分訂單向其他國家轉移。3.人民幣升值加快對進出口影響明顯。匯率改革一年多來,人民幣匯率基本是小幅、漸進的上升,但最近升值步伐有加快趨勢。人民幣升值削弱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對于機電產品的大型成套項目,集中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具有較高的國產化率和自主知識產權,合同金額大、收匯周期長,有的長達十年、二十年,但由于沒有良好的金融保險工具鎖定遠期匯率,所以已簽合同項目將隨人民幣升值而不斷蒙受損失。而且因遠期匯率的不確定性,許多以前可以簽的大型項目都不得不放棄。4.國外的技術和貿易壁壘將對我出口產生不利影響。歐盟的EuP指令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一條例不局限于產品數量、涉及國家眾多,對我國的中小企業影響重大。歐盟從2006年10日起,對我國除1家企業征收9.7%的反傾銷稅外,其余企業被課以16.5%的反傾銷稅,為期兩年。(5)紡織品、家具、塑料等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降削弱這部分產品競爭優勢。(6)我國主要出口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已相當高,進一步增長空間有限。據主要進出口商會反映,我國紡織品在日本市場占有率已達70—80%,在歐美市場已達30—40%;玩具等輕工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已達到50—80%;機電產品在美國市場份額已達到23.7%,日本19.3%,加拿大19%。(7)近期美國經濟發展放緩可能對我出口產生影響。另外,美元走勢也給外貿發展帶來不確定因素。
(二)明年進出口指標的預測
根據上述環境和目前趨勢,我們初步分析,2007年出口增幅會有所回落,進口將逐漸回升,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其中:機電產品進出口增幅將保持在20%以上;紡織品服裝進出口增幅為15%左右輕工工藝品增幅15%左右;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10—15%。
(三)2007年貿易順差預測
2007年進口總額、出口總額增幅均按照15%測算,2007年貿易順差規模約1800億美元;如果出口增幅高于進口2個百分點以上,貿易順差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
三、主要對策建議
從明外貿運行看,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仍可保持在15%以上,貿易順差將超過2000億美元。為保持我國外經貿的良好運行態勢,促進外貿進出口健康發展,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措施減緩貿易順差規模擴大趨勢
1.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預警機制,加強對重要商品和主要市場的出口數量、金額、價格監測,評估其對進口國相關產業的影響,引導企業合理調節出口增長節奏,避免在某一市場集中過快增長。
2.努力擴大進口。逐步降低資源、能源、技術和關鍵設備零部件的進口關稅,進一步完善自動登記進口制度,簡化程序,減少層次,提高效率。
(二)綜合運用價格、稅收、利率等經濟手段,加快外貿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的轉變
1.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建立與完善扶持品牌出口的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加大擁有自主品牌產品、商標境外注冊等的資助力度,支持品牌企業技術研發、在國外進行商品展示、廣告宣傳等推介活動。
2.配合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鼓勵自主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貫徹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重點扶持內資企業自主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支持內資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國際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增強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力,獲取更大的營銷利益。培育一大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和骨干企業。
(三)按照“有支持、有抑制、有退出”的原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1. 根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加工貿易的產業指導目錄、商品及企業分類目錄。提高加工貿易行業準入標準,按允許、限制和禁止分類管理。東部地區要重點發展具有技術外溢、產業帶動能力強和能夠多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行業開展加工貿易。
2. 研究制定出口加工區內外有別的政策措施,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逐步向實行封閉管理的特殊區域轉移。適當增加出口加工區數量,完善出口加工區功能,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
3.規范加工貿易的管理。加強商務、海關、稅務、質檢等部門間的政策協調,切實解決目前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提高加工貿易的監管效率,促進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
(四)妥善處理貿易摩擦,創造良好貿易環境
1. 要深入研究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和發展趨勢,建立健全預警系統,進一步完善應對機制,制定全面、科學、長期、有效的應對戰略,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
2. 健全貿易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和摩擦應對機制。善于利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充分利用WTO規則,積極應對國外對我出口商品的貿易摩擦。
3. 敦促有關國家盡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環境。在技術標準化、認證認可、商品質量檢驗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及時溝通,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4.加大對外經貿交涉力度。建立統一、協調的多雙邊反應機制,健全進口監控體系;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制度,為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環境。
5.加快進出口商會改革。借鑒發達國家在中介組織運作機制上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改革進出口商會管理體制,加快進出口商會立法,強化進出口商會為外貿企業的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商會在應對貿易磨擦、加強行業自律、開拓市場、指導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貿司、中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