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多月來,國際油價出現連續快速下跌,從歷史最高點已經下挫超過兩成,創近半年來的最低水平。但是,近四年來國際油價一步一個臺階,穩扎穩打,年均價格由2002年的20多美元爬上目前60多美元的平臺,每年以10美元的水平不間斷上升,持續時間之長、幅度之高前所未有。
對于國際油價如此之高的原因,各方面有頗多爭論。客觀分析,油價背后有六大因素支撐。
一、石油需求增長持續快速增長
相對于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而言,全球石油產能增長非常緩慢。尤其是中國、亞洲其他經濟體以及美國石油需求增長迅速。2003—2005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量占全球需求增量的1/3,2006年仍然延續這種狀態。而且高油價并未抑制全球主要消費國的石油需求增速。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量達到270萬桶/天,超過了此前5年的年均增長水平。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量仍有140萬桶。過去10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左右,世界石油消費年均增長1.6%,而最近3年世界經濟分別增長4%、5.1%和4.8%,石油消費年均增長2.6%,高出過去10年1個百分點。
二、非歐佩克產油國產量增長低于預期
近幾年來,歐佩克國家幾乎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全球石油供給增量冀望于非歐佩克國家。首先,俄羅斯等主要歐佩克產油國一方面不斷加大國家對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另一方面不斷加大石油出口稅收,這就抑制了石油產量的增長。隨著油價的節節攀升,在不大力擴大產量的情況下,產油國仍能取得可觀的石油收入,因此石油增長動力不足,增速較為緩慢。其次,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生產經常遇到惡劣天氣的影響,特別是2005年,遭受“卡特里娜”和“麗塔”颶風的掃蕩,從2005年6月到2006年6月,美國墨西哥灣石油供給每天減少了45萬桶。近來美國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油田因管道泄漏而每天減產40萬桶左右。此外,英國北海油田產量逐年下降。
三、歐佩克剩余產能過低
歐佩克產油國剩余石油產能自2002年的5000—600萬桶/天下降至近四年來的100—130萬桶左右,也就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有一些增產潛力。而且,伊拉克、尼日利亞等國經常存在生產設施被毀的情況,石油生產始終難以恢復正常。另外,委內瑞拉政局一度動蕩不安,罷工等事件不斷發生,政府明顯加強了對石油資源的控制,近幾年石油產量不升反降。2001年委內瑞拉有300萬桶石油產量,經過罷工事件后,降至250萬桶左右,目前仍然未能恢復到罷工前的產量水平。剩余產能與油價有著密切的關系,剩余產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油價的上漲。
四、主要產油國地緣政治風險使得石油供應中斷的風險加劇
近幾年來,世界主要產油國政治局勢始終動蕩不定。首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致使伊拉克石油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戰后國家經濟秩序一直無法恢復正常,石油生產設施經常遭受各種恐怖襲擊,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儲備國——伊拉克石油產量一直沒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目前伊拉克石油產量為200萬桶左右,3年的時間僅恢復到戰前產量的2/3。其次,作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尼日利亞政局在不斷的罷工事件和反政府武裝沖突之下,尼日利亞石油生產受到嚴重干擾,日益惡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使得新的石油投資不足。第三,近年來伊朗核問題成為突出的焦點,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爭奪地緣控制權和石油資源的較量。此外,今年初俄烏天然氣之爭使得掌控油氣資源,左右地緣政治局勢的力量進一步復雜化。
五、世界范圍內石油冶煉能力不足
不僅在美國,而且石油需求增長最快的亞洲地區,煉油能力均顯不足。在美國近幾十年來僅有煉油設施的改擴建,而幾乎沒有新建煉油廠。亞洲地區主要是因為20世紀末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石油價格過低、收益前景并不看好,因而煉油投資明顯不足。因此,近幾年來,全球原油供給除了存在地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等問題外,總量上仍能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但是精煉能力不足助推油價上漲。
六、投資炒作對國際油價飆升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在現代金融市場體系中,巨額國際游資在不斷沖擊各種市場,具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力量。近幾年來,國際石油市場成為游資重點“關照”的對象。石油供求關系趨于緊張以及各種地緣政治沖突頻頻發生這兩種因素為投機創造了條件,國際投機商的大肆炒作,增強了人們對國際市場原油供給緊張的心理預期,人為抬高了國際油價。如今石油市場陷入了典型的投機熱,平常可能被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一次颶風,也成了油價大幅飆升的由頭。商品指數基金和對沖基金等成為進入市場的新生力量,對油價的上漲勢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價格的起伏波動對投機者來說很有吸引力,因此,好消息的影響縮小了,而壞消息則導致油價上漲。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