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是解決影響農村發展帶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問題而采取的重大舉措。湖北省在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中,以加強農村公益服務為目的,大膽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單位轉變性質,人員轉變身份,實現全員養老保險的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以錢養事”的新機制。
一、堅持體制創新,培育公益性服務主體
加快農村公益性事業的發展,政府職能必須到位,事業站所體制必須創新,公益性服務需要探索新的實現形式。通過市場機制履行政府的公益性服務職能,首先要培育服務領域的市場主體。我省針對以前“七站八所”“線斷、網破、人散”、農村公益服務“有牌無人,有名無實,有人無技”的實際,認真實行“一保、兩轉、三制”。
“一保”是鄉鎮事業單位全員養老保險。凡是經組織人事勞動部門辦理正式手續的在編在崗人員,都參加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社保經辦機構為參保人員從1995年1月起補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省財政籌措12.6億元,幫助建立鄉鎮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兩轉”:一是轉變單位性質。除農村中小學校、衛生院、財政所(加掛經管站牌子)以及規定的延伸派駐機構外,鄉鎮其它事業單位在清退非在編人員的基礎上轉為服務組織,到民政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成為獨立法人。轉制后的服務組織原承擔的執法職能統一由縣級行政主管部門行使,原承擔的行政職能分別并入鄉鎮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二是人員轉變身份。鄉鎮事業單位轉制后,所有人員退出事業編制管理序列,其個人檔案資料移交縣(市、區)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或勞動保障就業機構代管。
“三制”:在“兩轉”的基礎上,各地探索出農村公益性服務的三種運行模式。一是委托服務制。原鄉鎮事業單位轉制為服務組織后,既承擔鄉鎮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職能,又從事經營性服務。鄉鎮政府提出公益性服務項目,與服務組織簽訂合同,明確經費數額和考核方式。服務組織接受委托后,組織人員完成合同規定的公益性服務項目。這種形式對轉制單位和人員沖擊較小,在改革的過渡時期,采取這種形式有利于保持穩定。二是定崗招聘制。鄉鎮設置一定的服務崗位,定崗不定人,由鄉鎮政府或縣(市、區)業務主管部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從事公益性服務資質的人員,從事公益性服務。對招聘人員實行“三卡”管理,即農民簽字卡、村干部簽字卡、鄉鎮簽字卡管理。這種形式改革比較到位,服務效果比較明顯,農民比較滿意,正逐步成為主導運行模式。三是縣級行政主管部門派出制。縣級行政主管部門會同人事部門根據需要設置一定的服務崗位,從原鄉鎮事業單位人員中公開招考、擇優錄用工作人員,簽訂一定期限的聘用合同,派駐鄉鎮或區域專門從事公益性服務。服務項目由鄉鎮政府提出,鄉鎮和縣(市、區)業務主管部門共同對派駐人員進行考核,人員實行動態管理。這種形式基本保持了業務主管部門對基層服務的管理,能較好地實現條塊結合。具體采用哪種形式,全省不作統一規定,由市(州)或縣(市、區)根據當地實際決定。一個市(州)或一個縣(市、區)對一種行業的公益性服務采取一種形式。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要體現“以錢養事”的要求,都要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要讓農民群眾得到實惠。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其他服務組織的作用,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工商企業和專業人員公平參與農村公益性事業的招標,努力構建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行為社會化、服務形式多樣化,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村公益性服務體系。
二、堅持政府主導,切實履行公益性服務職能
對政府承擔的公益性服務職能實行“以錢養事”,是政府職能的轉化和強化。因此我省明確規定,縣鄉政府是提供農村公益性服務的責任主體,并要求在確定項目、保障經費、人員聘用、合同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確定項目方面,省里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財力的許可及農民的基本需求,分別就農業技術服務、畜牧獸醫服務和監督、水利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服務、文化體育服務、廣播電視服務等,提出了11類74項農村公益性服務的基本內容,供各地在實際工作中參考。鄉鎮政府或縣(市、區)業務主管部門結合當地的實際,擬定本地的具體的公益性服務項目。對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的公益性服務項目臨時安排。
在保障經費方面,要求各地做到“三個不變”,即鄉鎮公益性事業單位原有國有資產產權不變,保障公益性服務的經費渠道和原有基數不變,鄉鎮公益性事業固定資產的投資主體不變,并在此基礎上,保證在“十一五”期間政府投入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確定縣級財政最低預算標準:種植業每畝不低于1元;畜牧防疫每戶不低于2元;文化體育每人不低于0.5元。計劃生育按有關規定核定預算,廣播電視、水利、水產、農機和其他社會公益性事業也要根據實際,確定最低預算標準。省級財政對農村公益性事業投入實行傾斜。從2005年起省財政對46個糧食主產區,按每個鄉鎮3萬元的標準,安排專項資金,補助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2006年對實行“以錢養事”新機制的鄉鎮農技服務(含水產、農機)、畜牧獸醫、文化事業等方面的公益性服務補助資金,按每個農業人口5元的標準確定。從2007年起,省財政按每個農業人口10元的標準對鄉鎮農村公益性事業進行補助,全省共計4億元,鄉平40萬元。
在人員聘用方面,試行農村公益性服務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從事農村公益性服務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資格。資格審定由縣級業務主管部門和人事部門共同負責。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面向社會公開考試、考核等辦法,聘用服務人員。對長期堅持在基層直接從事農村公益性服務的骨干技術人員,特別是國家大中專學校畢業分配到鄉鎮工作的技術人員,在聘用時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實行合同聘用和崗位管理制度,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嚴格控制崗位總數。對選擇定崗招聘制或業務主管部門派出制的行業,以縣為單位,鄉鎮財經所、國土資源所、林業管理站和由縣(市、區)派駐的動物防疫監督、血吸蟲防治人員,加上鄉鎮定崗招聘從事農村公益性服務的人員(或縣級業務主管部門派出的從事農村公益性服務的人員),按鄉鎮平均40個崗位進行總量控制。加強服務人員業務培訓。由縣(市、區)業務主管部門制定培訓計劃,選定符合條件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