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到2008年,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比2002年10月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的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目標時間提前了兩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推進已“全面提速”。因此,必須更好地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進西部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保證在西部地區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目標的實現。具體的政策建議有:
一、加強組織管理機構建設,完善西部農村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
要保證西部地區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現,首先要加強組織管理機構建設,對合作醫療中的基金、醫療服務提供、運作等方面進行科學管理。要進一步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做到穩定人員、落實經費、完善制度。各試點地區的縣級財政應保證各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和經辦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負責和指導建立組織協調機構、經辦機構和監督管理機構,克服管理上的松散、粗放等缺點,改變過去由某個部門獨家辦理的局面,要各相關部門共同協調,統籌出力。力求使這些組織管理機構能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保障模式和控制醫療補償費用,并能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同。
要充分體現農民的管理和監督,應積極探索農民參與管理與監督的有效實現形式。
要進一步完善西部農村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通過政策和財力上的支持,鼓勵西部省區積極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適合自己特點的農村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使縣、鄉醫療機構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治好農民的病、如何減輕農民的負擔上。
通過政策的指導和督導理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考慮將鄉鎮衛生院劃歸縣級管理。理順鄉鎮衛生院的人、財、物管理體制,深化衛生院內部運行機制,對院長任用、工資、獎金分配、人員聘用等進行試點,然后推廣。分流、清退衛生技術崗位上不具備相應職業資格的人員;優化農村衛生機構,加強從業人員、衛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準入管理。
二、因地制宜選擇合作醫療模式,積極探索長效的籌資機制
根據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從整體上可考慮以“大病統籌”合作醫療為主,以集中有限的財力,解決農民醫療保障中的主要問題。但在農民對鄉村基層門診還有很大需求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