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和國內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使我國云南省昆明由過去的邊陲省會城市,成為國內9+2泛珠江三角區域聯盟和10+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交匯點,成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大通道的主樞紐。如何圍繞樞紐、創新、孵化和領航四大功能,將昆明建設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現代化區域性國際城市,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了探討。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內容。從大西南開發來看,云南與廣西是突出的兩個亮點,滇桂兩省(區)同處中國與東盟的結合部,同為發展對東南亞、南亞經貿投資合作的前沿;如果說廣西的區位優勢聚焦于環北部灣的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那么云南的區位優勢則聚焦于昆明,準確地說是大昆明(即以昆明為中心,含玉溪市、楚雄市、曲靖麒麟區、陸良縣等在內的滇中城市群)。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云南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這是行政區劃和國內地理的視角;而在全球大視野下,昆明是中國以至東亞大陸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的主樞紐。綜合多視角下昆明的定位,將其發展目標定位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現代化區域性國際城市,是既符合實際,又具前瞻性的。
作為現代化區域性國際城市,理所當然的應當是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環境優美、特色突出;問題是應該沿著怎樣的路徑,采用什么模式,構建起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文化、優美的環境和鮮明的特色。我認為應該從昆明的城市定位所要求的功能出發,結合昆明比較優勢和潛質的發掘,不斷提升與完善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功能,具體的說即樞紐、創新、孵化和領航四大功能。
一是樞紐功能:要使昆明不僅成為溝通云南與內地,更是連接“三區”(東亞、東南亞、南亞)、溝通“兩洋”(太平洋、印度洋)國際大通道的主樞紐,成為推進中國與東盟十國、與南亞各國南來北往、東來西往的物流、客流、信息流、資金流便捷暢通運轉的基地與中樞。成昆、貴昆、南昆和內昆鐵路的擴能提速、昆南集裝箱中心站的建設,一系列高速公路和昆明主城外部交通的高速化、網絡化,特別是昆明北部新機場按照面向東南亞、南亞,連接亞、歐兩大洲的國家門戶樞紐機場要求建設,將為新昆明承擔樞紐功能奠定堅實的物資基礎。
二是創新功能:昆明市集中了云南主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專門人才,理應成為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并進行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基地;同時,針對云南多氣候帶、多物種等資源開發的特點和地域性課題,應培育原創性科研開發的實力,成為云南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通過產學研的結合,使昆明和整個云南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使昆明的創新源成為推進全市、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有力技術支撐,實現通過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是孵化功能:早在2003年昆明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為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企、集體企業改革,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建設等領域,拓展了發展空間,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的增加值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已由1997年的25%飚升到2004年的45.5%;在建設現代新昆明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應是始終堅持的方針。
四是領航功能:這包括吸引來華投資經商的東南亞、南亞的公司在昆明設立地區總部;亦包括在云南投資經商和利用大通道到中南半島各國投資的粵商、浙商、滬商等公司的地區總部;更包括起步于云南各地、州、縣隨著經營規模擴大,力圖進入國內外大市場的本土企業,歡迎他們將公司總部遷入昆明。
圍繞四大功能的完善,在產業發展上,簡要地說,即做強二產、加快提升三產、轉化一產。
第一,在繼續貫徹工業強市戰略的同時,大力加快服務業的發展。
“十五”中期,昆明市選擇了工業強市戰略,制定了《昆明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強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這對剛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云南,和全省近半數的大中企業集中于昆明的實情,是一個符合實際的歷史選擇。幾年來,通過改革、改制、改組、改造相結合,成效明顯,工業總產值早在2004年就突破了千億元,工業經濟效益和企業活力顯著上升,無論在國有還是民營企業中,都涌現出了一批優強企業和企業集團。今后面對更加廣闊的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原有優勢明顯的行業(如卷煙、醫藥等)如何保持并擴大優勢;面臨挑戰的行業(如冶金等)采取怎樣的對策,化險為夷;加強自主創新,強化品牌培育,降低能耗、物耗、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排放、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城市,以及結合主城區“退二講三”的結構調整,工業向郊縣轉移,帶動縣區工業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等等;將是今后繼續貫徹工業強市戰略應予重點考慮的問題;抓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做強、做大,抓工業園區走循環經濟集約發展之路是有效的切入點。
這次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加快發展服務業獨立成篇,并明確指出:“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我想這兩句話對扮演國際大通道主樞紐的昆明完全適用;特別是大力發展各種生產性服務業;首先是構建以通信、航空為先導,鐵路、公路為骨干,輔以水運和管道運輸等多種運輸方式和信息網絡組成的綜合運輸傳導體系,相應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發展信息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圍繞大通道主樞紐的功能與總部經濟,大力發展法律服務、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經濟鑒證類服務、咨詢服務、專業工業設計、廣告、會展等各種商務服務業;積極承接服務外包,培育服務貿易出口。
第二,把旅游業和文化產業提升到新水平。
昆明既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花枝不斷四時春”的優秀旅游城市,境內有石林、滇池、西山等風景名勝百余處,國家黃金旅游線路10余條,無論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中西部各省會與首府城市中一直位居前列;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展開,為昆明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更大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而兩者的滲透互動,有可能成為雙贏共進的有效途徑。從本質上說,旅游是對異質風光、異質文化的攝取與體驗,而后者能更長時間地吸引游客的眼球與身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市(區域)魅力最終取決于文化;突破單一的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養生復合型轉變,是進一步做大旅游業的重要舉措。和依靠興建形形色色人工景點,打造旅游城市不同,發展城市旅游,是以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浸潤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整個城市建設,城市建筑,和特異的城市風貌、市民生活風情來吸引游客,將使旅游業呈現全新的景象;這樣,昆明就可以既是國人到東南亞等國出境游,和東南亞各國入境游客的集散地,同時又成為過往游客樂而忘返的旅游目的地;走出目前入滇游客在昆明停留時間僅為1.33天的窘境。
發展水平有限的文化產業,和深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蘊的巨大反差,是許多省、市以至全國存在的共性問題,究其原因,恐與傳統文化發掘、培育時與市場脫節,與高新技術脫節,與現代服務業相脫節有關,變三脫節為三融合,文化的產業化就大有希望。楊麗萍女士的《云南映象》即將進入國際文化市場,張藝謀先生的《印象麗江》等得到了廣泛好評,使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作為民族文化大省省會的昆明,在文化產業化這篇大文章中,承擔扛鼎之作,是理所當然,勢所必然。
第三,轉化、提高一產。
建設現代新昆明中的“三農”問題,要以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提升、轉化一產,就中有兩層涵義:一是推進傳統農牧業向市場化、現代化農牧業轉變;這包括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支持農村經紀人隊伍的壯大,培育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推動城市連鎖超市下鄉、構建農產品與農村流通體系,破解農民買賣“兩難”,建立、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檢測等現代農業技術支持體系等等。二是城郊型農業,在發揮為城市提供蔬菜副食等作用外,要更加重視發揮其旅游功能和生態功能,把旅游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使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逐步趨近市區。顯然,以上兩點更適合于昆明市域內相對發達的6個區(市、縣),并經由他們帶動相對欠發達及尚未完全走出貧困的8個縣(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