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不斷深化,根據各時期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能轉換的目標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調整政府機構設置,理順部分職能分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和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頒布實施公務員法;加強政府監管,組建國有資產、金融、保險、電力等監管機構。
中國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0多年來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目前經濟社會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看,行政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改革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如一些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權責脫節、機構重疊、效率還不高、考核體系不健全;有些地方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要素市場發育緩慢且不規范;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改革滯后;公共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消除經濟社會深層矛盾和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環節。我們要充分認識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地推進這項改革。今后,行政體制改革應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推進:
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進一步推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和社會事務分開,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調整和改革政府公共權力運行中“越位”、“缺位”現象,優化配置公共資源,切實履行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通過行政體制和管理方式創新,不斷強化政府在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利益、保證行政權力規范高效、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以及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職責。建立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是理順和創新政府行政體制。根據建立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明確政府權責,并使政府權責與財政支出統一起來。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保證公平高效提供公共產品和有效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中央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界定和理順中央與地方不同層級政府職能,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要匹配,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支持促進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促進地區間的平衡與發展。研究探索政府組織機構和公共服務部門改革,針對目前政府機構存在的問題,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機構法定化原則,完善政府機構設置,依法完善公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務體系,規范和優化公共服務行為。
三是健全和完善政府行政機制。建立民主科學決策機制,對關乎全局的重大決策要進行審慎、科學規劃,建立協商、協調機制,對一些技術性和涉及群眾利益的決策,要進行專家論證、咨詢、評估與社會公示、群眾聽證等,對由市場和社會主導的決策,要交給企業、社會組織、公民自主決策。建立規范高效的執行機制,提高行政能力;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審批方式,建立和規范各級政府行政行為。完善政府行政監督機制,健全經濟、法律、社會監督體系,加強政府預算、審計、財務監督,完善問責制、決策失誤追究制,做到權責明確、問責有力、行為規范、監督到位。加快依法監督制度建設。
四是創新和規范政府行政方式。推行政務公開,建立便捷、透明的政務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和完善“一站式”、“窗口式”等政府服務方式。同時,推進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公共服務公開等,利用電子政務等手段,搭建公共信息平臺。建立政府和公共服務績效評估體系,完善公共服務治理結構,促進公共資源合理高效配置。著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推進行政立法進程,適時擬定和頒布規范政府行為的法律法規。進一步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強依法行政的制度性建設。
(摘自在“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際研討會上的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