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2%。這個數據超出國內研究機構的普遍預期。從三大需求的角度來看,投資強勁反彈,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在市場價格基本平穩的情況下,經濟的確有趨熱的苗頭,但是僅僅依據這些情況,就判斷經濟已經扭轉了下行的趨勢開始反轉為時尚早。
首先,投資結構并不合理,過剩領域的投資更加過剩。從投資結構看,煤炭開采及洗選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投資增速均不同程度的超過了城鎮投資平均增速,這將使得前期已經出現過剩的行業如煤炭、鐵合金、汽車等行業的生產能力擴張更為膨脹。產能過剩問題盡管已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但目前的態勢不但沒有明顯好轉,反而有惡化的跡象。連續4年高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將集中在未來一、二年內釋放,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將不僅影響短期經濟平穩運行,更重要的將對經濟的中長期發展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依靠新的投資來消化舊的投資,有點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如此循環往復,當總供給絕對、動態的超越總需求的時候,經濟衰退不可避免。
其次,市場下行的壓力并沒有減小。主要判斷依據是各類物價指標呈明顯回落趨勢,經濟面臨的潛在通貨緊縮壓力正在逐步加大。首先,CPI漲幅已連續11個月低于2%,1月份雖然有春節因素影響,但CPI僅上漲1.9%,2月份便迅速回落到0.9%,3月份則更是繼續回落到0.8%,這說明總供給增長壓力繼續加大。盡管投資需求出現明顯回升,消費需求卻沒有較大的改善。消費需求一直不能取代投資需求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軟肋。其次,一般而言,糧價是影響CPI波動的主要因素。調查顯示,200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預計為1.05億公頃,比上年增加0.7%。目前冬小麥長勢良好,夏糧有望繼續獲得較好收成。因此,結合供遠大于求的總體背景,估計今年的物價增長不會高于3%。另外,從近3個月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的變動來看,1月份下降1.0%,2月份下降0.8%,3月份下降1.6%,盡管投資在攀升,生產資料價格卻在下降,這種現象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但是仔細分析,卻有一定的道理:雖然投資增長導致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該領域產能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投資所產生的需求的增長速度,這個現象本身也能說明我國目前某些領域產能過剩之嚴重程度。令人遺憾的,時下投資的強勁反彈很可能會給已經出現過剩的行業和企業以假象,即未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會進一步地消化現有產能,進而導致這些過剩行業繼續加快投資。以汽車為例,目前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但是,數據顯示,一季度汽車增長3nmg6phJWDfYiraz1vLJkf+iZN/W5wU0J5uwt5ffewF0=6.3%,其中轎車增長高達70.5%,市場的盲目投資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這也反映了本輪宏觀調控的效果不盡人意。
總體來看,在目前的經濟運行中有兩股力量在較勁。一方面,市場的力量在往下走。從短周期的角度看,本輪經濟增長峰值已過。主要依據是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如鋼材、汽車、重化工、能源等行業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行業效益下滑,對其它行業的輻射帶動效應大幅下降。流動性過剩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即大量資金由于找不到市場盈利機會,而不得不沉淀在銀行系統。另一方面,從地方角度來看,各省的“十一五”發展指標均高于中央政府的7.5%,21個省定在10%以上,最高的省份達到13%。如果把指標分解到市、縣,還得層層加碼。在去年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盤子中,地方項目所占比重為87.6%,今年作為“十一五”開局之年,前兩個月這個比重已經達到89.1%。兩股方向相反的力量共同發力,究竟會引導經濟運行何去何從?關鍵在于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力量。如果調控得當,政策逆向著力,既快又好的運行態勢還會繼續;如果調控不當,全面過剩不可避免。
下一步的宏觀調控應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迅速扭轉土地和信貸有所松動的政策趨向,繼續嚴把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運行態勢的監測,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控制產能過剩領域的非理性投資。在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升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產能過剩和價格走低已成為影響當前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兩大重要因素,宏觀調控如果把握得當,國民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局面就可以得以持續,但政策上如果稍有不慎或偏差,本輪經濟就有可能在2007年發生“轉折”性變化,對此應當引起高度警覺。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