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一份“全球國家環保指數”調查報告,瑞典位列第二,僅次于新西蘭。
瑞典可持續發展部長莫娜·薩林又公布了這個國家的宏愿:到2020年,瑞典將擺脫對礦物燃料的依賴。這意味著,“到那時候,再沒有一戶家庭需要依賴石油供暖,機動車司機也不再需要把汽油當作唯一的(燃料)選擇”。
在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還在為是否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裹足不前的時候,是什么讓這個往日的“吃油大戶”敢于立下這番“綠色雄心”?
能源多樣化
1973—197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爆發,促使諸多國家回頭審視自己的能源政策,瑞典也是其中之一。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瑞典此前相當依賴石油能源。以1970年數據為例,瑞典所需能源中77%均來自石油。然而,時至2003年,這個比例卻下降到34%,與此同時工業產值卻保持迅猛增勢。彈指30年間,達到如此驚人轉變,瑞典有什么秘訣?客觀而言,瑞典資源豐富多樣的先天因素至關重要。連可持續發展部長薩林都承認:“我們有渠道獲得豐富的水力資源和生物能源,也有條件推廣風力應用。”
不過,究其本質,瑞典政府多年來從政策上堅持推廣能源多樣化,爭取逐步擺脫石油依賴,并得到國民積極響應,才是成功關鍵。瑞典政府自豪地表示,目前瑞典能源供應中將近三分之一來自可再生能源——這在工業化國家中實屬罕見。
想解決能源問題,“節流”固然重要,“開源”也不可或缺。瑞典政府在推行能源多樣化方面自有一套高招:
第一,生物燃料。過去25年內,生物能源在瑞典的應用量提高了一倍不止,相關產業也蓬勃發展。生物燃料相關技術目前已大部分實現自動化水平,同時也實現了廢渣中有害物質的低排放。這類技術除了有益于“綠化”工業項目,也可以應用于小型居民區、公寓樓群、甚至具體到個人房屋。在林業相關領域,如造紙和鋸木廠,以及地區供暖系統,均以生物燃料為重要來源。瑞典許多大城市都投資建設依靠生物燃料的“供暖發電二合一”設施,為市民提供日常能源所需。其中,名聲最響亮的例子是韋克舍,它的目標是建成一個標榜“礦物燃料最低消耗”的大城市。
第二,水力發電。早在瑞典開始實現電氣化的時候,水力發電的發展就已起步,全國陸續建起了諸多依賴水力發電的小規模電力網絡。直到20世紀70年代,水電網絡的拓展達到高峰。目前,瑞典已擁有200多座發電能力達10兆瓦的水力發電站,另外還有將近2000座規模較小的水電站。
第三,風力發電。瑞典發展風力發電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南部大片寬闊開放的空地,北部綿延的山脈,以及沿38.6萬公里海岸線分布的不少地區都具備發展風力發電的條件。此外,風力發電還能與水力發電結合使用,例如,風力中的變動因素可以利用水電的可調整性來平衡。如今,瑞典年風力發電量已達到600兆千瓦小時,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內預計將有相對強勁的增長。政府的目標是達到10億千瓦小時的發電量。
第四,地熱和大陽能。瑞典倫德市的部分區域供暖系統依賴于地熱能源。另外一座城市馬爾默也有類似嘗試。政府正打算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普及和延伸這種能源的應用。多年來,瑞典一直在研發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供暖設施方面有很大投入。烏普薩拉大學的昂斯特倫太陽能研究中心開展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成果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瑞典一些小公司生產的即用型太陽能電池板和相關零件已行銷海外。
啤酒變燃料
除了以上“常見能源”外,瑞典還將能源多樣化的觸角伸向了更多領域,而成功利用可再生資源的一個典型案例是“變啤酒為燃料”。瑞典已經實現大部分電力來自核電和水電,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交通運輸領域,琢磨如何降低汽油和柴油消耗。以往,由于瑞典酒類飲料價格相對高昂,催生了一種特殊現象:常常有瑞典人“跨境一日游”——前往鄰國德國或丹麥,大量采購當地價格較便宜的啤酒、葡萄酒和烈酒,搬回家囤積。去年,瑞典海關專門針對這種行為展開打擊行動,共收繳了5.5萬升烈酒、29.4萬噸高度啤酒和3.9萬升葡萄酒。照以前的規矩,這些被沒收的酒的下場只能是白白浪費掉。“我1986年當上海關官員的時候,慣例做法就是把這些酒倒進污水槽了事,”瑞典南部馬爾默市海關情報部門主任彼得·尼爾森回憶說。“但現在出現了一種環保意識。倒掉那些酒對誰都沒好處,不管是從經濟角度還是環境角度考慮。所以我們改變了最初任它沖刷水槽的做法,轉而利用先進的設施生產沼氣或環保型肥料。”他介紹說。現在,海關每年繳獲的大約100萬瓶酒都會被運往一家工廠,倒進壓榨機器,飲料與容器分離后,兌上水,再運往位于斯德哥爾摩以南200公里處林雪平的一家工廠,加工成沼氣燃料,以供應公共汽車、出租車、垃圾車、私人小汽車,甚至列車所需。全世界首列沼氣列車如今正在瑞典林雪平和東南海濱城市韋斯特維克之間往返。自半年前投入運營以來,這部沼氣列車在國際社會上吸引不少關注。印度可能很快也將制造其首列沼氣列車。瑞典沼氣公司是這列沼氣列車的擁有者。這家公司每年都收購5萬噸味道令人作嘔的屠宰場廢料、人體排泄物以及海關收繳的酒類產品,把它們制造成清潔燃料。該公司營銷經理彼得·溫登介紹說,當地的食品加工廠把牲畜屠宰完之后,留下很多動物血、內臟和脂肪碎塊,“以前,這些東西只能被倒在垃圾場,攤在那里漸漸腐爛。現在能把這種能源積極用起來,實在是件好事。”工廠接收這些廢棄物后,就把它們混合起來,加熱至70攝氏度,再倒進發酵設施內,其中有機物質在30天內被分解,釋放出沼氣,經過清潔環節后就可出廠銷售。溫登說,使用沼氣燃料的廢氣排放量只相當于汽油的5%,而且由于它可再生,又便于當地利用現有資源生產,所以有利于降低運輸成本,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
“政策選擇”是關鍵
瑞典的努力得到了國際上的公認,世界經濟論壇的環保國家排行榜就是例證,瑞典的環保成果在歐洲國家中排名第一。薩林對此表示滿意,“這再次證實了我國長期以來著意堅持的環境政策卓有成效,是很棒的事。”薩林領導的可持續發展部成立于2005年1月1日,取代了原來的環境部。可持續發展部負責監管能源、廢氣交易、建設和住房問題,以及協調政府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世界經濟論壇這份報告出自美國兩大學府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環境學專家,比較了133個國家和地區在16個關鍵環境問題上的表現,包括環境衛生、空氣質量、水資源狀況、生物多樣性、生產性自然資源和可持續能源等方面。瑞典在“環境衛生”這一項中得了99.4分的最高分(滿分為100分);在空氣質量一項中雖然僅排在第34位,但卻是歐洲國家中的第一位。專家們指出,國家的經濟實力是決定其環保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中,如排名第一的瑞典和第39位的比利時,在環保成績上卻存在一定差異,這恰恰說明各國“政策選擇的重要性”。“在環保表現上,良好的政府管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耶魯大學環境法與政策中心主任丹尼爾·埃斯蒂說。瑞典政府采取了多種獎勵應用清潔能源的政策,比如征收燃油稅和二氧化碳排放稅,鼓勵車主們把傳統的汽油動力車換成混合燃料車(如酒精/汽油、天然氣/汽油,或電力/汽油型混合動力車),對那些愿意把家中石油燃料供暖系統置換成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業主也給予減稅獎勵。在政府鼓勵下,瑞典正掀起一場推廣以清潔燃料動力車代替傳統燃料汽車的全國風潮,酒精或沼氣等替代型燃料的“加油站”在瑞典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與此同時,以這類燃料為動力、尾氣排量較低的汽車銷量也猛增,今年2月共售出2348輛,占同期全國新車銷售總量的13%。其中,最受瑞典人歡迎的替代燃料動力車型前3名分別是沃爾沃V50、福特FocusFFV和薩博BioPower乙醇動力車。
上下一心走“綠”道
瑞典各地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各自出臺符合地方實際的清潔能源戰略。在擁有12萬人口的海濱城市赫爾辛堡,公共汽車的燃料為沼氣,以居民家庭丟棄的生活垃圾和附近農場所產生的有機廢料發酵而成。推行“沼氣公車”是赫爾辛堡市2000年開始啟動的環保計劃中的項目之一。市政府當時擬訂的目標是在2010年前實現“全市機動車中20%為可再生燃料動力車”。而到2004年時,這個比例已經提前達到24%。市政府于是調整目標,更新為“2010年之前全市50%的轎車、小貨車和卡車使用可再生燃料”。市政府對此志在必得。而類似項目在瑞典全國遍地開花/
瑞典的歌德堡能源公司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沼氣廠,建成后將擁有每小時1600立方米的生產能力。整個沼氣廠將在今年12月全部投人運行,屆時它所生產的清潔能源將使這個國家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5萬噸。這項工程耗資330萬歐元,日后所生產的沼氣將用于供應歌德堡市的市場需求。
歌德堡能源公司的執行總裁漢斯·馬爾姆說,考慮到瑞典國內汽車市場對于清潔燃料的需求之大、增長之快,未來5年內可能會再興建5座同樣規模的沼氣廠。
在瑞典北部城鎮奧普阿,今年3月啟動了一座風力發電站,它將提供全市40%的用電。此外,歷史悠久的大學城倫德的地熱供暖系統滿足了該城30%的供暖需求。瑞典西南端的費拉斯不久前剛有一家太陽能健身中心開張。
瑞典綠色機動車司機協會的馬蒂亞斯·戈爾德曼說,和礦物燃料說“再見”對車主們還有其他“實惠”。“假如你以酒精燃料代替汽油開車,每走10公里可以節省1.5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7.7瑞典克朗),開沼氣車則可以節省5克朗。”
另外,凡駕駛這類“綠色”汽車者,經過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公路收費站都不必繳費,在瑞典其他許多大城市也可以享受免費停車的待遇。“企業雇傭的司機還可以少交汽車稅。真正在推動瑞典綠色汽車市場迅猛增長的可不是環保組織,而是那些企業司機。”
目前,瑞典全部400萬輛汽車中將近1%為替代型燃料動力車。2005年,這類汽車銷售量上漲了168%,到2006年底,預計替代燃料車的銷售量將占據全年新車銷量的20%左右。
有了民眾的廣泛參與,政府的決心,加上一些富有巧思的發明創造,一心走“綠色大道”的瑞典或許將向世界證明:沒有石油,我們照樣可以活得很好。
(新華社供本刊專稿)
(本欄目策劃、編輯: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