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以防止經濟過熱以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宏觀調控實施近兩年時間,兩年來宏觀調控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如何?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經濟形勢課題組就此選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且近幾年增長迅速的杭州市蕭山區進行了實地調研。
一、在土地、信貸雙緊環境下蕭山區經濟總體運行平穩
自2003年實施宏觀調控以來,蕭山區面對宏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使經濟總體上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預計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可達588億元,同比(現價)增長17.5%,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工業總產值和效益增長大幅回落的趨勢得到有效扭轉
在連續兩年收緊土地和信貸兩大閘門以及開發區清理等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蕭山區經濟運行曾一度出現了工業總產值及其效益大幅回落的嚴峻局面。對此,市委市政府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使這一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工業總產值增幅從一季度的15.2%(其中規模以上增幅為22%)回升到上半年的19.3%(規模以上增幅為22.9%),9月底則進一步達到了22.2%(其中規模以上增幅為24.2%),全年工業總產值可望實現2007億元,同比增長25%。
(二)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顯現
國家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對蕭山區前期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起到了顯著的抑制作用。自2004年一季度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63.5%的峰值后,開始一路下滑,二季度增長38.4%,三季度回落至26.4%,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0億元,增長15.1%,比2003年20.8%的增幅回落了5.7個百分點。2005年受宏觀調控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繼續慣性大幅下滑,預計全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0億元,投資額和2004年持平,其中,工業完成投資140億元,比2004年減少了2億元。宏觀調控對蕭山區投資增長產生了明顯的緊縮效應。
(三)房地產市場調控取得明顯成效
2005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使蕭山區房地產市場過熱局面明顯降溫。一方面房地產價格高位回調,新開盤價格由原先預計的8000元/平方米降至6000元/平方米左右(據了解為正常的利潤水平),平均新開樓盤降價20%左右;另一方面住房銷售量明顯萎縮,體現在房地產交易會人很多,但成交量卻很少,存在大量持幣觀望者。
(四)努力盤活存量,緩解土地要素制約
從了解的情況看,信貸緊縮對于民營資本非常雄厚、民營投資非常活躍的蕭山區來講影響不是很大,這一點和全國的情況一樣。2005年1—11月,全國國有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5.3%,在整個投資中所占比重由2004年同期的39.3%下降至35.4%;同期,集體、有限責任公司(其中國有獨資占比僅為2.7%;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占比為22.7%)和私營企業投資分別增長30.9%、39.7%和59.1%,這三種經濟類型投資不僅其增幅大大高于全國整個投資增幅,同時所占比重也分別由2004年同期的2.1%、23.3%和9.7%上升為2.2%、25.4%和12.1%,民營投資受這輪調控影響較小。而嚴格控制土地對于像蕭山區這樣經濟正在迅速發展的地區來講無疑影響非常之大。面對土地要素制約的新挑戰,區委區政府重點采取了以下積極措施:一是內部努力盤活存量土地。到2005年9月底止,全區盤活存量土地1790畝,改造擴建與盤活廠房474400平方米,增加直接投資約20億元左右。此外,還盤活、改建、擴建了一批閑置廠房,保證了項目的引進和開工。二是積極申報省市級重點項目。截止2005年9月末,全區列入省重點工業項目22個,計劃總投資近51億元;市重點工業項目44個,計劃總投資21億元。通過以上措施,使土地制約矛盾有了很大緩解,保證了全區投資和經濟的平穩運行。
二、短期內蕭山經濟運行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土地要素制約矛盾日益加劇
多年來,我國絕大多數發達地區經濟增長走的是一條外延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蕭山區也不例外。“十一五”時期,蕭山區將進入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向現代社會邁進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對土地的需求必然會大量增加,但從蕭山區所面臨的形勢來看,土地要素對其經濟發展的制約矛盾將會日趨嚴重。調查情況表明,今后蕭山區經濟發展將會受到日趨緊缺的土地要素的嚴重制約。土地要素將是制約蕭山區短期和中長期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房地產業成為影響蕭山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不確定因素
首先,房地產增長可能面臨進一步萎縮的形勢,對整個區經濟增長都將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房地產業是近年來拉動蕭山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5年房地產投資大幅放慢影響整個區投資增長大幅回落。從短期來看,國家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放松的可能性很小,宏觀政策如果持續偏緊,再考慮到政策的慣性作用,短期內房地產市場回升的難度較大,這對整個區經濟增長將會繼續形成制約。其次,房地產市場對區財政增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此輪調控在有效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和開發商投資沖動的同時,對區財政增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由于房地產市場強勁擴張,區財政中房地產稅收比重較高,而如果房地產市場一旦有大的變化或起伏,首先影響到宏觀層面的就是區財政收入,作為稅收的主要來源,地產市場要是“傷風”,財政收入肯定會“感冒”。
房地產業對蕭山經濟的影響不是個例,一些發達省份和城市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目前房地產業已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燙手的山芋”。一方面,房地產市場強勁增長可拉動當地經濟的飛速增長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如果房地產市場持續萎縮,將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和財稅收入銳減。
三、對策建議
(一)努力緩解土地瓶頸,提高產業投資密度
如上所述,在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政策、土地資源緊缺狀況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未來蕭山區經濟發展將受到土地要素的嚴重制約。在當前增量土地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為有效緩解土地瓶頸,一方面要繼續開源、節流,另一方面,要在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大力提高第二產業領域的投資密度(單位已建成面積內的固定資產投資),這方面上海等地的經驗值得借鑒。如上海市寶山區對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符合環保要求,資金投資密度高于每畝20萬美元,投資規模在300萬美元以上,根據項目資金投資密度的多少,享受每畝3—15萬元的差別化補貼;臺州經濟開發區固定資產投資密度達到20萬美元/畝的,土地以6—12萬元人民幣/畝優惠出讓;廣東順德區根據項目投資額、投資密度的大小實行地價優惠。具體到蕭山可考慮按不同工業功能區規定不同的投資密度優惠政策,并嚴格把握審批環節,建立投資密度檢查考核機制和獎懲機制,通過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以保障投資密度的有效實施。
(二)加大房地產結構調整力度,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運行
鑒于當前房地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下一步要在繼續落實和完善國家對房地產調控的各項方針政策,保障房地產行業發展實現“軟著陸”的同時,立足于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為基本,加大住房結構調整力度,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和引導。在繼續嚴格控制土地和強化信貸管理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密度和盤活存量,采取“五管齊下”(即高檔住宅、普通住宅、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寓)調節房地產市場供需矛盾。區政府要加大對后三塊的投入力度,以滿足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和吸引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加大對農村貧困戶住房的投入,著力改善和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住房問題。同時,要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重新確立住宅消費和投資理念;加快構筑完善分層次、成系統的住房保障體系,建立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改變和完善住宅生產銷售方式。
(三)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加大力度調整出口退稅政策
近年來,外貿出口持續高增長對蕭山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拉動作用,預計2005年全區出口額33億美元,同比增長32.5%。但隨著蕭山經濟進入戰略性轉型階段,這種粗放式的外貿增長方式已不適應今后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大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力度。在政策上,要進一步降低出口退稅率和種類,可分三年將出口退稅率調整到6%左右,其中對資源類產品出口實行零退稅率或征收出口稅;實現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合并,使目前過度刺激出口的政策逐步調整為適度刺激出口的政策,以減輕中央和地方財政壓力。此外,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禁止各級政府搞不計代價和不計后果的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
(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此次調研給我們感受最深的是,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反傾銷活動,企業迫切需要行業組織能夠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為此建議:一是讓企業廣泛地參與行業協會組織,使行業協會對行業發展起到有效的協調和信息引導作用。二是在反傾銷方面,國家要統一考慮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利益。目前上游企業反傾銷經常讓下游企業跟著吃虧,而上游企業一旦搞價格壟斷,下游企業由于國內無法可依而不能起任何制約作用。上游企業往往只是個別的國有大型企業,下游則是數量多、分布廣、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小企業。三是在政策、信息、技術支持、維護企業權利、保護行業知識產權等方面發揮協會的職能作用,注重加速推廣新技術、新設備以及先進經驗,促進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持續快速成長。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