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產品物流,不僅有利于實現農產品“貨暢其流”,而且還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增值,從而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交通運輸設備落后
我國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少,農村交通網絡不健全,沒有形成多式聯運交通網絡,致使農產品流通不暢,從而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經營風險。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專用技術設備短缺。據統計,我國七成是敞篷卡車,三成是密封式箱式汽車,公路冷藏運輸的運量只占25%,鐵路冷藏運輸的運量占55%左右。
(二)農產品物流保鮮技術水平落后,加工能力較低
有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存儲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約為25—30%,而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則低于5%。此外,我國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較低,農產品物流鏈過短,致使絕大多數農產品未經加工或僅經過簡單的粗加工后就進入消費市場,農產品增值度很低。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農產品加工增值比例為1∶3,而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規模較小,農戶資金匱乏,加之對農產品物流加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產品加工增值比例僅為1∶0.8。
(三)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不完善,未能充分發揮其職能
近年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信息化工作體系已初步形成,全國97%的地市和80%的縣級農業部門具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000個涉農網站,農村信息員達到18萬人,80%鄉鎮信息服務站擁有可以聯網的計算機,“三電合一”試點已經推廣至100個縣(中國新通信網,2005)。但就農產品物流信息而言還存在著信息不集中、信息傳遞面窄、信息質量低、物流信息不暢、信息無法“進村入戶”等問題,導致農產品信息難以收集、傳遞,信息化建設明顯滯后。
(四)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硬件設施,交易規范化、現代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國目前建有農副產品批發市場4862個,2003年的交易額達到4219.6億元,是農產品物流和商流的主要載體,但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物流系統極為落后,主要體現在:(1)硬件設施落后,由于農產品多數為生鮮易腐產品,因此需要先進的儲藏設施來保鮮,而國內保鮮技術水平較低,只能利用水或冰塊保鮮,而且市場內缺乏相應的檢測設施和質量安全標準細則。(2)交易方式落后,主要是“一對一”交易,這就容易導致批發市場價格波動較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農產品的非標準化導致市場內無法進行公開的競拍交易;多數批發市場經營規模小,沒有建立明確的市場準入制度,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3)信息化程度低,多數批發市場沒有專門的信息網絡平臺,即使建有信息系統,其利用程度也極為有限,市場效益難以充分發揮。
二、改善和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建議
(一)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及設備的投入
首先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要不斷完善運輸網絡,提高公路網的通達深度和能力,積極推行農產品“綠色通道”,確保農產品的運輸道路暢通無阻、貨暢其流。其次要加大對農產品儲運設備的投入,改進原有的設備或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運輸設備,及時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衛生標準的車輛,加強保鮮冷藏庫的建設,以確保冷藏農產品的質量。
(二)加強對農產品物流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倡導“綠色物流”,推進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建設
加大農產品采摘、保鮮、包裝、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技術研發力度,為農產品物流提供適應性技術支持。同時要加強農產品加工能力,以提高農產品增值程度。我們應積極推行農產品“綠色物流”,實施綠色運輸策略,建立廢棄物循環物流和綠色加工配送中心,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逐步推進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建設。
(三)培育壯大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積極發揮各種農民合作組織在農產品物流中的作用
我們應在壯大原有農產品物流主體的基礎上,鼓勵“生產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發展,實現物流規模化。我們還應大力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專業化運作,降低物流成本。此外,鼓勵農民發展自己的合作組織——農協。通過農協,在農業生產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農戶或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以此更有效的推進農產品物流發展。
(四)加快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
要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要對現有的農業網絡進行集成整合,改變重復建設、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網絡質量,尤其要加強硬、軟件建設。
(五)逐步建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配套服務設施和法制建設,將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