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耕還林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退耕還林成活率高、質量好,生態效益逐步顯現。1999—2005年國家共安排退耕還林任務1.35億畝,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務2.1億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普遍成活率高、質量好,改變了過去有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見林,年年種樹不見樹”的狀況。各地結合退耕還林,積極推行封山禁牧、舍飼圈養,加強農村沼氣建設,實行生態移民,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等生態建設工程,工程區內森林覆蓋率平均增加2個百分點,沙化土地面積減少3.7萬平方公里。
(二)抓住退耕還林契機,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民收入穩步增加。6年來,一些地方抓住退耕還林的契機,大力發展后續產業和特色農業,注意選擇經濟效益比較好的樹種、草種,集中連片開發種植,帶動了畜牧業、林(竹)果業、草產業、中藥材產業等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退耕還林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多種經營轉移,外出務工增加,退耕農戶收入普遍增加。
(三)認真落實政策,維護農民利益,西部人民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高。退耕還林始終貫徹了保護農民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原則。退耕還林重點地區大部分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地區,通過落實和兌現有關政策措施,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西部地區人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步從自然放牧向封山禁牧、舍飼圈養轉變,愛綠、護綠、增綠的生態文明氛圍初步形成,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有力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四)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退耕還林的規律,進一步豐富了生態建設的經驗。各地在實踐中不斷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地條件和發展需要,有重點、有步驟地采取措施,不強求一律,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不搞一刀切,注重解決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按照科學規律來謀劃發展大計。
二、當前退耕還林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據我們對西南、西北有關省區的實地調查呈對25個省(區、市)自查材料的分析,退耕還林總體情況是好的,不會出現大面積反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 一是錢糧補助到期后,部分地區如何保證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令人擔憂。二是退耕還林工作面臨的任務還很艱巨。三是自然條件惡劣、少數民族和貧困人口集中地區的退耕還林問題要特殊研究。
三、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工作需要著力做好四項工作
(一)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做好退耕還林工作,領導是關鍵。要切實落實省級政府對退耕還林工程和“五個結合”配套保障措施負總責,做好督促、檢查,層層落實責任。做好退耕還林工作,市縣級政府是最重要的責任單位,市縣長是第一責任人,市縣級政府要切實做到“四個到位”,即確保協調機構到位、配套措施到位、資金投入到位、責任目標到位。要根據當地實際,分類指導,狠抓落實,逐村、逐戶地解決問題。
(二)科學規劃,狠抓落實。按照“遠山陡坡退耕還林,近村緩坡修田栽果,山底治溝打壩淤田,戶戶發展致富產業”的思路,科學規劃。要組成專門普查隊伍,進一步摸清家底,并逐戶制定具體的鞏固成果措施。要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科學選擇樹(草)種,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加大封山育林力度,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要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科學配置各種治理措施,實行綜合治理,努力使工程區內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蓋率得到明顯提高,糧食生產穩定增長,退耕農戶逐步富裕。
(三)統籌安排,各司其職。各地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加強基本口糧田建設,確保退耕農戶口糧基本自給;對不具備條件的退耕農戶,要努力引導和幫助他們創造新的增收門路,使他們有購買口糧所需的收入;對喪失勞動能力者等弱勢群體,要通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式,確保他們生活有著落。繼續搞好工程區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封山禁牧舍飼,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保護林草植被。積極培育退耕還林后續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對西部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各級政府要統籌安排,合理整合項目和資金,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配合。
要實事求是總結過去退耕還林的經驗教訓,補充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對以前年度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造林樹種及造林模式選擇不當的,要充分考慮退耕農戶長遠利益,及時調整造林樹種,進一步優化造林模式。在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許農民間種豆類等矮科農作物,作物種類和年限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確定。
(四)加強培訓,強化管護。各地要高度重視,加強對退耕還林農民各類實用技術的培訓,盡可能做到每戶培訓一名技能人才,提高退耕農民基本素質和就業能力,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高效種養業,從事二、三產業,積極向城鎮轉移。有關部門要繼續對工程建設管理和技術人員采取多形式、多層次、多內容的培訓工作。要切實做好退耕還林的后期管護工作,創新管護機制,制定管護措施,落實管護責任,提高質量,確保成效。要采取強有力措施,依法打擊破壞林草植被行為,堅決杜絕邊治理、邊破壞的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我們建議:一要加強基本口糧田建設。各地要加大退耕農戶基本口糧田建設投入力度,建設高標準基本口糧田,原則上保證西南地區退耕農戶人均耕地不少于0.5畝、西北地區人均耕地在2畝以上,確保退耕農戶的吃飯問題。
二要積極培育后續產業。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畜牧業和特色農業,積極發展林竹產業、中藥材產業、觀光旅游業等,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