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動創業投資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是當前緊迫的任務
資本市場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要的金融保障。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關鍵在于美國擁有一個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并在發現、培育和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納斯達克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IPO融資額接近200億美元,培育了微軟、英特爾、思科為代表的高技術企業群體,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我國創業投資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2004年底,各類涉及創業投資活動的機構217家,所管理的創業資本接近500億元。這些創業投資企業管理的項目中,大約40%的項目已經培育成熟。但相對我國國民經濟和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的創業投資市場體系建設對企業的自主創新,特別是對于創新能力較強的高技術企業,還沒有形成足夠強有力的支持。創業板市場遲遲沒有推出,缺乏必要的稅收扶持政策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國創業投資的發展。加快完善創業投資資本市場體系已成為了落實自主創新戰略的當務之急。今年以來,隨著新的《公司法》和《證券法》的頒布實施,以及股權分置等基礎性制度問題的解決,我國資本市場將迎來一個創新與發展的全新時期。我們要充分把握這一歷史性的機遇,轉變觀念,開拓創新,抓緊研究制定資本市場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快創業板市場體系建設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
200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科技部、財政部等10部委,正式發布了第39號令,即《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39號令在遵循《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從資本私募、委托管理、承諾出資制度、特別股權投資制度、業績激勵機制和風險約束機制等9個方面,為創投企業的運作提供了法規依據,為創投企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39號令通過對創投企業備案管理的方式,進一步規范創投企業的運作,有利于引導創業投資在推動自主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并且為下一步解決創業投資的重復征稅等問題,對創投企業實施更為合理的稅收政策奠定了制度基礎。
今后一段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將加快研究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和扶持創投企業的設立與發展。二是抓緊研究制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管理辦法,指導各部門和各地方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規范化運作。三是加快制定針對創業投資的稅收扶持政策。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與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一道,加快研究制定具體的創業投資稅收鼓勵政策,解決創業投資中的重復征稅問題,對符合條件的創投企業和投資者,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以稅收手段引導創業投資發展。
二、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好的項目支持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一)建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與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一道,共同研究制定全面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希望通過這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措施,將企業自主創新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實踐證明,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是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根本保證。為促進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200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有關部門一起研究制定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文件)。據統計,18號文件出臺4年來,集成電路產業投資超過200億美元,是過去幾十年投資總額的4倍多;軟件企業數量增加至近萬家,銷售收入與“九五”末相比增長了3.3倍。
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制定生物和數字電視等專項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鼓勵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專項產業政策將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產業、軟件產業、生物產業和數字電視產業加快發展。
(二)加速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產業化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擔負著把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培育成長性企業和新興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歷史使命。
“十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為推動產業化工作,多次制定了《當前國家鼓勵優先發展的高【下轉第24頁】【上接第27頁】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已成為引導全社會投入產業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十五”期間組織實施了新一代信息網絡、深亞微米集成電路、數字電視、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支線飛機、高速鐵路、煤液化制油等12大高技術工程,安排了下一代互聯網、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安全產品等20多個重大產業化專項,支持了1600多個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一大批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技術企業脫穎而出,一批新興產業正在逐步形成,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其中,新和成、華邦制藥、大族激光、華星化工等部分企業已經成功實現在中小企業板上市。還有大批項目已經成熟,經濟效益顯著,具備了大規模商業化的基礎,我們將配合證券監管部門,共同推動這批企業盡快在中小企業板上市。
“十一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在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和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支持一大批企業的快速發展,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三)推動產業的集聚式發展
歷史和實踐證明,產業集聚有利于產業內部通過更為密切的聯系、互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十五”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建設了17個國家軟件基地、2個光電子基地和9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這些產業基地的聚集效應正在顯現。江蘇昆山、廣東東莞等地已成為世界電子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深圳、石家莊和長春等地在生物醫藥、原料藥方面,集聚了一批研究機構和生產企業,研發和生產已初具規模,為加速其發展,相繼批準建設了3個生物和醫藥產業基地,在陜西啟動了航空產業基地建設。在這些產業基地中,一大批極具創新活力的骨干企業正在蓬勃興起。這批產業基地將成為中小企業板和未來創業板市場的項目“蓄水池”。“十一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通過規劃引導和政策傾斜,繼續建設一批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軟件、航空、新材料、現代中藥等產業基地;另一方面,我們還將繼續促進高技術人才、資金、技術向現有的產業基地集中,推動產業基地中創新型企業的快速發展,為中小企業板提供更多的項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