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是黨和政府新時期的一項中心工作。與時俱進,全面推進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特別是農業工程技術創新,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為建設現代農業打下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將成為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
從農業工程技術創新的領域看,既包含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大農業,又包括農業的產前處理和產后精深加工全過程的工程技術。可以說,農業的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經濟繁榮的過程就是農業工程技術裝備農業的發展過程。全面推進農業工程技術創新,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發展農村經濟,是我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選擇。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加速期,推動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科技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農業科技體系改革創新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但是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與我國的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相比,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原始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現代農業工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差距更大,幾千年封建小生產意識與觀念的殘余仍束縛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普及應用與發展。
因此,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領會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樹立“以人為本、創新跨越、支撐產業、持續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觀,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指導,從我國建設現代農業對農業工程技術的實際需求出發,充分借鑒國際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創建農業生產與農業工程技術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國家級研究機構與研究性高校的骨干作用,市場的基礎作用和企業技術創新的未來主體作用,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和資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益,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通過“政府推動、優化整合、協作共建,突出創新”的方式,實現資源整合、布局調整、能力提升、自主創新,為農業現代化服務。
一、體系建設。即充分利用發揮好現有農業科技創新的工程化平臺,推動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注重“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和“工程技術集成與推廣服務”平臺建設相結合,促進農藝科技與農業工程技術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滿足“實用性、經濟性、先進性”三大要求,開展關鍵技術創新突破、成套技術系統集成、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示范。構建主攻方向明確、核心支撐突出、布局結構合理、區域分工明確、資源優勢互補、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管理科學、運行高效,研究開發、生產、推廣有機結合的國家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
以國家級研究機構和研究能力強的高等院校為主體,構建國家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層,開展自主創新,成為農業工程技術的創新源頭;以國家級工程中心與具有行業優勢的大型企業為主體,組建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的轉化層,開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品創新,成為行業技術的集散地與孵化器;以具有區域優勢的科研機構和推廣應用服務部門為基礎,構建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的輻射層,建立覆蓋全國的推廣服務網絡,成為農業工程技術的輻射源。
二、系統集成。在創建農業生產與農業工程技術一體化的創新體系過程中進行統一、系統部署,強化高新技術引領下的應用基礎技術創新和農藝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的組配融合,全面提升農業工程技術的集成、應用和開發能力。要做好兩個層次的緊密結合。第一層次是傳統的機械、土木、水利、化工、電氣工程技術與農業生物、資源、環境科學的緊密結合;第二層次是微電子學、工程控制、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化學、生物仿生技術等將與新興生物工程技術、農藝學、生態學、食品科學密切結合。通過上述兩個結合的相互滲透,實現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形成農業工程技術的效率優勢。
三、合理布局。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農業產業帶的區域性專業化框架下,本著發達與欠發達地區、沿海與內陸、東部與西部地區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與農產品生產相適應的農業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緊密圍繞人類面對的農業資源約束、食物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開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示范帶動活動,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的競爭力。
(作者分別系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院長、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