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瓶頸的出現,中考、中招的矛盾和問題急劇膨脹,并迅速凸顯出來,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那么,中考改革具體面臨怎樣的問題和困境?其根本出路在哪里?
一、事實求證:中考。一個制約教育改革與發展全局的嚴峻命題
1 “學而優則考”:考試壓力迅速下移
學生考次激增:恐怕專業人士也難以數清現在中小學生考試有多少?監測考、抽查考、畢業考、水平考、升學考、擇??肌⒎职嗫?、模擬考、證書考、等級考等等。
學校生源大戰:在激烈的應試大戰中,中考生源爭奪最為突出,且招數花樣翻新。隨著中考填志愿的時間臨近,南京各類公辦校、民辦校紛紛拿出免費大餐、出國直通車等法寶吸引優秀生源,不少學校竟把招生宣傳對象擴大到初二學生身上。據了解,2005年南京市初中優秀畢業生生源仍然偏緊,九成市區考生都有較大把握升入普通高中。為數不多的優秀生源成為各類學校爭奪的“香餑餑”。一些名校早已不滿足南京市內生源,紛紛將招生范圍擴大到全省。某中學面向全省招生的“實驗班”只招幾十人,卻吸引了500多人來報考,報考者多是各級競賽得獎的尖子生。而另一則消息稱,該校還準備擴大高中階段的獎學金額度,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報考。由于優秀生源緊張,南京不少民辦校今年也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優秀學生。一所在南京小有名氣的民辦學校宣稱,在今年的高一學生中組成留學生班、大專班、研究生班等時髦班級。該校承諾,在留學生班的學生均可以選擇到國外大學就讀,學校負責為其聯系;而在大專班學習的學生即意味著學校為學生高考成功“買了保險”。其他一些民辦校也亮出免費大餐,一般是排名在全市前茅的“尖子”進校不但不收建校費,就連學雜費也全免。專家預測,中考生源戰將會越打越激烈,各校將會從硬件到軟件全方位地進行打拼,中考競爭的激烈程度勝過高考。
2 重壓之下:素質教育遭遇嚴重沖擊
筆者注意到,近年國家單就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法規文件近50個。但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面臨升學的壓力,都不敢掉以輕心。一位家長道出心聲:目前,各類升學考試仍“以分數論英雄”,學?!皽p負”有可能導致孩子應試能力下降,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影響孩子的一生。還有甚者,某教師在學期末的家長會上,哭著向家長保證,再也不給學生減負了,恢復課后輔導。
與此相對應,中小學生厭學問題突顯。據北京的調查數據,目前中小學生的厭學率達到了30%。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一課題組對兩所中學的調查顯示:59.3%的學生有厭學情緒。光明日報曾報道,某省近兩年普九鞏固率出現大滑坡,初中輟學率高達24.5%。一些學生把星期一稱為“走向深淵”,把周末稱為“勝利大逃亡”,更有的學生視學校為“牢獄”,坐在教室如同“受刑”。一半多的學生過早地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是當今的考試制度的第一大硬傷,是教育難以立命的真正根源。
二、政策建議:回歸考試之根本。解放教育生產力
2005年,對教育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有著特殊的意義。整整在100年前,中國“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徹底廢除了,中考改革在500多個課改實驗區展開,高中課程改革實驗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善政不如善教,善教貴在善考。二戰后物質文明高速發展,而精神危機日益突出,努力培養適應未來生活的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美國自1983年公布《國家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報告18年后,盡管有不少研究和材料認為美國公立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布什在宣誓就任總統后的第2個工作日,就制定了聯邦政府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新政策,《不讓一個兒童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布什總統在序文中明確指出:“如果我們國家不能履行其教育每一個兒童的職責,我們就可能在許多其他領域失敗。但如果我們成功地教育了我們的青年,那么許多其他的成功就會在整個美國和我們公民的生活中隨之而來。”在我國,素質教育遇到挫折,課程改革堅冰待破,而這兩者又都困于中考瓶頸。中考改革到底怎么改?制度突破和技術接軌是當務之急,也是轉型期教育綜合變革的重要標志。
1,中考改革已到了“制度突破”時。教育評價改革乃是世界性難題。綜觀各國改革實踐,究其共性,教育評價與考試改革乃是一條明顯主線。目前,中國的考試制度已被駁斥得遍體鱗傷,考試脫離其本源精神,變成了令國人頂禮膜拜的、決定人們命運的新科舉。建國后我國進行了數次教育改革,其中考試改革都是重要內容。為什么收效不明顯?根本問題是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學的、高信度和高效度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也是素質教育出現波折,應試教育出現反彈,課程改革局部出現“空洞化”的根源所在。任何一項變革,都涉及到觀念、理論、制度、行為多個層面,熱于理念,疏于制度,怠于操作,理論遲遲不能轉化為實踐行為,必然容易造成混亂和迷惘。中國的評價與考試改革,已經到了制度文化建設階段了,這更需要決策者的政治智慧。 2 關鍵是著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教育評價是教育政策的核心,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反思教育評價問題。從教育的基本功能出發,根據聯合國有關文件,筆者認為學生學習成就評價應突出五個方面:一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幸福感是否提高了,二是學生是否學到了相應的科學態度、方法、思維;三是是否學會了與人溝通、交流及自我調適,四是是否學到了進一步學習、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五是學生潛能是否得到較好的發展。顯然實現上述目標還任重道遠。在現行體制內,教育評價與考試改革的基本方向,應以選拔為主,實現選拔、監測與導向功能統一的系統工程。建立有利于評價改革的社會心理氛圍,讓各種教育力量參與到評價改革中,建立評價改革激勵機制。在人事、勞動和教育部門之間協調人才觀和人才標準,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之間協調評價觀和評價手段,在領導干部和社會媒體當中協調政績觀和對教育的導向。但現實是,當我們試圖通過改變考試科目設置和調整命題方式來檢測學生的能力水平的時候,發現教學活動采取了與初衷相違背的對策;當我們試圖在考試成績之外,提出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參加社會實踐的鑒定要求時,我們會發現不高的社會誠信度已對評價的公平產生了嚴重的干擾。重中之重是在考試技術上突破,如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首先解決好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內容、評價結果的分析、解釋、呈現、評價結果的使用等問題。特別是要重視研究和借鑒美國SAT考試、英國A-level考試、德國招收“優秀頭腦”的三結合考試技術。著重解決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改變分數優先的決定模式,用畢業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綜合素質作為基本框架,根據各地、各招生學校實際,考察學生的領導才能、外語水平、社區服務經驗、綜合實踐、專長等。各地在教改實踐中也有一定的嘗試。 3 核心是“以斯道覺斯民”回歸考試之根本??荚囀鞘裁?看似一個極為簡單的問題,卻一直困擾我們許久許久。上到專家學者下到黎民百姓,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教育的“期望”:改變身份者有之、升官發財者有之、改善生活者有之、實現理想者有之。當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時,思路一下子通暢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可以發現知識、原則、信條、試卷、分數等等,但是我們就是難以發現人,難以發現人的創造性。學校教育,本質上是要讓學生過一種更有目的、更有價值的學校生活。教育評價,本質上為學生創設一種促進其素質不斷生成、發展、提高和完善的環境;考試,本質上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社會位置和幸福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檢驗考試制度文明程度的唯一標準,是看它是否使人們更自信、更智慧、更幸福、對學校更有興趣,使社會更有朝氣與活力。
4 立命之本是實行教育評價與考試的“民間化”。當今的中國社會,市場已經介入教育領域,如何規范和調節教育評價行為,政府和市場在教育領域中構成了怎樣的關系,應如何發揮各自的作用等已經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多元化的、更靈活的教育制度必將替代現行的選拔性教育制度:向每一位學習者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向不同需求的人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因而,在考試上,政府也必須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按今天的社會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在考務社會化的基礎上,應該繼續推進命題的民間化,評價機構的專業化,考試服務的市場化,政府領導考試,退出考務,還政于民,確認學生、招生學校、考試機構的法人和市場主體地位,完成“從身份到契約”的歷史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