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著作,飽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經驗。這些教育思想與實踐經驗對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從《論語》中摘取上述片斷,作一些個人的理解與闡發,故日片思。
本片斷中,面對不同學生的同一問題,孔子做出了不同回答。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實踐。朱熹說: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學生;“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對學生全面深刻的了解與掌握。在《論語》中多次談到孔子對自己學生的評議。“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下同)這是對自己學生的專長所作的評價。“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不難看出孔子對自己學生的熟悉和掌握。《論語》中孔子屢次談到子路勇敢、鹵莽、爽直、剛強。如“閔子侍側,閻閶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論語·先進》中有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子路后來果然被殺死。由此可見孔子對自己學生的深刻了解。結合這些來看就不難理解孔子對子路的回答了。正是因其鹵莽所以要擺出父兄來約束他。
如果聯系孔子“有教無類”(《淪語·衛靈公》)的主張也許公更好地理解“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即教育學生不要分其出身、等級、天資稟賦等。有教無類的思想,從社會層面來說,這是打破社會等級而對不同階級、階層的人進行教育,是追求教育的公平與平等;從個人層面來說,這是尊重學生差異,包含有人人可教的思想在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所以每個人都是可以對之“施教”的。正因為每個人都是個體差異的存在,所以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這就需要“因材,”進行“施教”。在孔子那里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看似相同的問題其實都有著豐富的背景差異。因此,《論語》里經常可以看到,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正因如此,孔子的教育總是那樣的鮮活、有力。
在今天,我們同樣提倡“因材施教”,可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并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有客觀方面的原因,如班級授課制,一個教師面對眾多學生,教師難以去了解那么多的學生。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我們有些教師根本就沒有主動想到過去了解學生,只是把教育當作工作,授完課就了事。在今天的教育中,“因材施教”變成了“因類施教”。有些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歸結為分類管理:“抓兩頭放中間”。所謂“抓兩頭”即抓學習好的和學習差的,所謂“放中間”即讓中間的學生自由發展,其實是放任自流。在這種“因類施教”的教育中,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都被“類”化了,并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材施教”往往也會變成“因師施教”,即一切圍繞教師轉。教師關注點和重心在自己,以自己的喜好厭惡為中心教學生,而很少關注學生。
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須研究兩個基本的問題:一因什么材,二施什么教。真正的教育肯定是建立在全面深刻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的。只有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施教、靈活施教、創造施教,才能取得教育的成效。因材施教是具體的、個別的、差異的、多元的,沒有什么模式、方法等可遵循、可模仿。只有不斷研究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學生具體對待,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背后支撐的理念是:學生是具體的、有差異存在的人。因此,因材施教就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在此基礎上,給學生的發展以積極的支持。改變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研究,靈活多變的施教才是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