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米卡爾就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對象是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該實驗一直追蹤到這些孩子中學畢業。實驗者將一群4歲的孩子留在一個房間里,發給他們每人一顆糖,然后告訴他們:“我有事情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糖,但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的時候再吃,就能夠得到兩塊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糖;有的孩子一再猶豫,但還是忍不住塞進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堅持下來:有的閉上眼睛,避免看見十分誘人的糖果;有的將腦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甚至讓自己努力睡著。20分鐘以后,實驗者回到房間,堅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塊糖。為什么小朋友之間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延遲滿足
這的確是一個足以考驗孩子內心靈魂的兩難情境,象征沖動與自控、欲望與自制、即時滿足與延緩滿足之間的永恒難題。這個試驗很能看出孩子的克制情緒、抑制沖動的基本能力,甚至可以略窺孩子的人生走向。
事實上,上面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延遲滿足來給予解釋。按照心理學者米歇爾的定義,“延遲滿足”。(delay 0f gratification)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具體來說,這是專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出來的自制能力。
實驗之后,研究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他們發現,到中學時,這些孩子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克制型的孩子顯得社會適應力較強,較為自信,人際關系較好,也較能面對挫折。在壓力面前,不易崩潰、退卻、緊張或亂了方寸,能夠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在追求目標時,也能和小時候一樣壓抑立即得到滿足的沖動。而沖動型的孩子約有三分之一缺乏這種特質,反倒表現出一些負面的特征,例如,怯于與人接觸,固執而優柔寡斷,容易因挫折而喪失斗志,認為自己是壞孩子,遇到壓力容易退縮或者驚惶失措,容易懷疑別人以及對別人感到不滿,容易嫉妒或羨慕別人,因易怒而常與人爭斗,而且和小時候一樣,不易壓制即時得到滿足的沖動。
這些孩子中學畢業時又接受了一次評估,結果表明4歲時能夠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現更為優異。根據孩子父母的評估,這些孩子學習能力較好,無論是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專注、制定并實踐計劃、學習動機都比較好。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孩子的入學考試成績普遍較高,等待最久的三成孩子,平均成績語文610分、數學652分;而最迫不及待取走糖果的三成孩子,平均成績語文524分、數學528分。兩組孩子總分差距多達210分。
這個實驗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更善于調控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來成功的希望。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質。因此,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抵制各色“糖果”的誘惑
當然,這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糖果試驗而已,我們千萬不要過于迷信它對孩子未來能力與成就的預測力,人的能力與成就畢竟還受眾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這個糖果試驗只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時期的一個小小行為,但隨著人的成長,這種小小的行為卻慢慢演變為人在方方面面的情感和社會能力之一部分。人在一生中,許多大大小小的成就,甚至包括減肥、堅持跑步等等,都取決于抑制沖動的能力。有些孩子早在4歲時就深諳這一道理,能夠根據情況做出判斷:抑制沖動才是最有利的。并且努力設法將注意力從眼前的誘惑轉移開,以達到最終的目標。
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他們往往就具有這樣的特質:抑制沖動,以達到某種目標。這些目標可能是建立事業、學好英語、解決一道數學難題、成為著名的運動選手。多少奧運冠軍們在他人閑暇時,刻苦練功、汗流浹背,心中想念的是那奧運金牌的耀眼、領獎臺上的無限榮光。那些著書立說或者參加大考者,在別人看電視、打撲克、上網、花前月下時,他們卻獨自默默地艱辛付出。他們經過努力奮斗而實現了最終的目標、獲得了最后的成功,體驗到了人生最大的快樂。我們完全可以想見,在這聲色世界里,面對著各種“糖果”的甜蜜誘惑,他們也曾有過心動,但他們抑制住了。這些犧牲是值得的,因為他們最終得到了更多、更好的“糖果”,雖然這種收獲是延遲了的。
荀子云:“發乎情,而止于禮儀”。這正是圣人與凡人的最大區別。人人都會有欲望、沖動,圣人是靠追求道德的至高境界在約束自己的欲望沖動,而更多的成功者是靠更多、更好的“糖果”在抑制沖動。不成功者往往不去克制、甚至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克制自己的沖動。
現在的孩子往往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各種需求都能得到即時滿足。許多父母可能因為自己小時候受過苦,而不愿欠缺孩子什么,對孩子有求必應、有求速應,以為給了孩子莫大的幸福。但常常事與愿違。當孩子長大后且無學業,整天沉溺于電子游戲、網吧,或者陷于早戀而不能自拔時,悔之晚矣!
讓孩子從小學會延遲滿足。在延遲滿足中,孩子學會期待、學會感激、學會珍惜、學會克制、學會奮斗,體驗成功的快樂和人生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