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暴露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再引出新的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問題教學為中心,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由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變諜堂教學以知識為紐帶為以問題為紐帶,通過全程引導學生盯著問題進行教學,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實效。
一、要引導學生多暴露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文匯報》曾作過這樣一個報道:上海有一所重點中學的一位高材生,解數(shù)學題的能力很強,但有個小毛病,答案往往小錯不斷,結(jié)果高考以幾分之差落榜。于是家長把他送到國外一所著名的大學去讀書,這個學生常在課堂上提出無窮的問題把任課教師問得瞠目結(jié)舌。在實在無法回答的情況下,這位教師請全體同學起立,為這個中國學生鼓掌。他為有這樣能把自己問到的學生而感到自豪。
這可能就是當今西方教師和中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不同點。據(jù)說,西方教師上課時,問題越上越多,最后以留下許多問題下課讓學生考慮而感到高興。而中國教師上課時,問題越上越少,最后以無問題下課為滿足。中國教師這種“去問題化”的教學,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蘊藏著很大的問題。因為它給學生形成了一個極強的心理定勢,這就是教師怎樣教,自己就怎樣學。造成學生普遍養(yǎng)成不想提問題、不會提問題的習慣,這是當前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大隱患。
要消除這一隱患,作為教師,一是要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有的學校提出:“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進行問題教學的教師也不是好教師。”并在學校設計了“問題墻”,在每個教室后面的墻報上專門開辟了“問題角”,每周還評選幾名“問題明星”,還讓每個學生建立了“問題本”。讓學生認識到,不愿去找問題或不會找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二是要引導學生怎樣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暴露問題。比如,用觀察法去觀察化學實驗,一般可按照“從上至下、從左到右”的思路進行,并要鼓勵學生實話實說,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思維漏洞”和各種問題,教師再在其基礎上,適時、適量、適度地做好引導,以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各種問題。
三是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產(chǎn)生問題的情境。比如,大家熟知的陳景潤如何摘取數(shù)學皇冠的故事,就是其初中數(shù)學老師把自己做的一個夢說給全班學生聽,在大家的笑聲中,陳景潤被老師提出的問題深深打動了心,從而促發(fā)他去破解這一難題。
二、要鼓勵學生多提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
筆者在聽課中,有兩次學生提問至今仍記憶猶新。一次是聽一節(jié)植物課的“莖”,當時是教師提問學生,學生答完問題后又補了一句:“老師,為什么這個樹只長成圓的,不長成四方的,如長成四方的,那木工做房子時就省事了?!痹挍]說完就引得滿堂大笑,老師也只跟著一笑了之。另一次是聽一節(jié)植物課的“葉”,有一個學生問老師:“老師,我們那里幾次山火燒掉了不少樹,有火燒不著的樹嗎?”老師回答:“虧你想得出。”又是一場哄笑。應該說,學生的這兩次問話雖問得有點“離奇”,但確實很有新意,而我們的教師卻無情地將這些學生感興趣且又有意義的問題置之不理,這也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要解決好這一問題,作為教師,一是不要害怕學生提問題?,F(xiàn)在有不少教師從內(nèi)心來說,還是有點怕學生提問題,怕學生問到自己,怕自己在學生面前下不了臺。如今是一個學生挑戰(zhàn)教師的時代,教師在課堂中無可選擇地要成為一個應戰(zhàn)者。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要以自身的高素質(zhì)來從事素質(zhì)教育。二是要給學生提供多提問題的機會。如今不少教師仍習慣于“滿堂灌”,不給學生留一點思維的空間和表現(xiàn)機會,造成學生即使有問題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教學民主”,對那些敢于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問題的學生要及時表揚,對那些提問或答問不是很好的學生也要多加鼓勵,要采取“唯問是舉”的教學態(tài)度,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認識問題和多提問題。
三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盡快答復。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帶有懸念的問題,要及時進行分類梳理,并告訴學生那些問題提得沒有意義,那些問題提得有創(chuàng)意,那些問題鑒于目前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科技水平還暫時不能解決,對那些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像陳景潤的老師那樣去激勵學生進行探索。決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取笑的態(tài)度。
三、要培養(yǎng)學生多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
當前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時,很少用自己組織的語言進行回答,一般都是讀課本上的規(guī)范語言或現(xiàn)成答案。雖然看上去答對了,但實際上學生幾乎沒有動腦筋。這種司空見慣的不良教學現(xiàn)象,年級越低越普遍。
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作為教師,一是自己在學生面前要帶頭多用自己的個性語言進行教學,這種個性語言當然不是方言之類的東西。教師要改變“手不離書、眼不離書、口不離書”的教學常態(tài)。否則,照本宣科的教師只能培養(yǎng)出照本宣科的學生。
二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用自己語言回答問題的習慣。葉圣陶老先生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意思是說,寫作文要多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借鑒到課堂教學上來,就是教師要多引導學生經(jīng)常用自己的口說自己的話,多說與眾不同的話,即使暫時說得不太準確,也要多鼓勵,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他們改正。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開動腦筋,才易把課本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三是要多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訓練語言的機會。比如,當甲學生向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教師可先請乙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代替教師進行回答。教師只在旁邊適時起個引導、點撥、歸納、強化知識的作用,只教學生真正不會的地方。只有這樣,才易使師生、生生在學習互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