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一名人大代表在一國有企業改制公開競價過程中,由于競標失利,認為有關部門侵犯了代表的權益,便聯合該地幾十名省市人大代表頻頻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施壓,致使改制企業不能完成過戶手續。
人大代表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應該說是正常的事情;人大代表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中失利,這也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由于在競標中失利,便認為是侵犯了代表的權益,而以人大代表的名義干預政府經濟活動,要求改變原有決定,甚至以提出撤職、罷免相關部門領導為要挾。試問,人大代表到底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到底該為誰代言?
人大代表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代表履行職責、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屬于公權的范疇,而人大代表參與競價購買國有企業,參與經濟活動,是個人的行為,屬于私權的范疇。如果人大代表在參與經濟活動中,發現存在不公正、不公平、甚至違法的情況,依法依程序,提出建議意見,履行代表職責,我們應該予以贊揚。但如果人大代表為了某個人或某一法人的利益,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公權私用,不顧國家法律和政策,為其吶喊,為其呼吁,這就意味著權利的變質,傷害的不僅僅是政府的利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人大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其一舉一動,關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踐行,關乎人大的權威和地位,關乎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代表的權力只能用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只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能牟取私利。如果人大代表代表的只是個人的利益,那么人民既然可以選他當代表,同時也可以依法罷免他的代表職務。
代表公權私用并非上述個別現象,務必引起高度重視,“權利不受監督便會造成腐敗”。人大代表在行使職權時不受監督,便會使權利異化。因此,要建立代表監督機制,加強對人大代表的監督,防止代表權利異化。同時,作為人大代表在依法開展活動的時候,首先應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是不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對一些情況不明、事實不清、于法不符的事情,千萬不能以“人大代表的名義”去做。這樣,才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大代表這一光榮稱號。
(作者單位:湖南省漣源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