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各種原因導致財政收入流失,應選擇與稅制結構、征管現狀和法制環境等相適應的稅源監控方式,加強監督以避免財政收入的流失。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征管過程就是把潛在的稅源轉化為現實稅收收入的過程。稅源監控是稅收征管的起點和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信息網絡時代的不斷成熟,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越來越強,稅源監控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選擇有效的稅源監控方式,減少和避免財政收入流失,成為優化稅收征管方式的現實問題。
一、當前財政收入流失的表現形式
就社會整體而言,財政收入流失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他可以在任何一種社會背景的不同范圍內發生。只是在每個歷史時期, 財政收入流失的表現形式和原因有所不同。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稅源所依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無時不在發生變化,稅源的流動性和可變性大大增強,稅源失控的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實際工作中稅源失控的主要表現形式有:
(一)制度性流失
制度對納稅人的行為選擇具有最直接的支配、影響作用。稅收制度以具有一定強制性的力量要求在其管轄范圍內的納稅人按制度所規定的方式選擇納稅行為。如果制度性安排不公正,或者有嚴重缺陷、漏洞,那么,納稅人就可能身不由己地選擇偷逃稅行為。如假“三資”企業、假福利企業、假校辦工廠的泛濫,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制度上的缺陷。
(二)管理性流失
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稅務機關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稅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戶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現。有相當一部分納稅人只領取了營業執照,但不辦理稅務登記,更談不上納稅了;有的納稅人雖然辦理了稅務登記,但是沒有固定的場所,長期不申報納稅。
(三)機制性流失
機制性失控是指由于稅收征、管、查等環節職責不明確或者相互脫節,以及國、地稅之間或稅務機關與其他部門之間缺乏配合、協調而引起的稅源流失。稅收強制執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關部門的配合,也會引起稅源的流失。
(四)信息性流失
有很多納稅人上報的財務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所反映的稅源狀況不真實,隱匿收入、少報收入,甚至造假賬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稅務機關按照納稅人提供的稅源信息征稅必然會造成稅收流失。同時,由于稅務機關難以準確掌握稅源信息,致使很多稅源在生產、銷售等諸多環節中被轉移或隱匿。
(五)政策性流失
主要指個別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從局部利益qHoxtazlDoGMOS16bvF5Ag==出發,擅自出臺一些“稅收優惠政策”;或者違規減稅、免稅、緩稅而造成的稅源流失。
二、稅源監控方式的有效選擇
稅源監控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管理活動。稅源監控方式的選擇必須與稅制結構、征管現狀和法制環境等相適應。
(一)稅源監控方式要與稅制結構相適應
我國現有的稅制結構仍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復合稅制結構。其特點是稅種多,納稅程序繁雜,政策法規變化性強。在這種稅制結構下,稅源監控既要重視源頭監控,又要重視過程監控。如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主要實施過程監控,要全面、深入、準確地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運用、財務核算等各個環節的情況,有效控制稅源去向和真實性,光靠企業上報的財務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遠遠不夠。應當說,在傳統的稅務專管員管戶制下,稅務機關對稅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比較充分和全面,有一定的征管主動權。因此,對傳統的管戶制不能全盤否定,要保留其優點。如建立稅收管理員制度,既可以克服“征納職責不清、權力過大”的弊端,又借鑒了稅源信息掌握到位的優點,增強了稅源監控的針對性。
(二)稅源監控方式要與納稅人的素質狀況相適應
總的來看,我國納稅人的整體素質比較低。突出表現在虛假稅收信息泛濫,偷稅、逃稅、騙稅、抗稅等行為屢禁不止。納稅人素質低的主要原因是納稅人道德的缺失,社會輿論對其也缺乏應有的譴責。有的人對流氓、貪污等犯罪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偷逃稅者則等閑視之,甚至同情。在這樣一種對稅收認知程度比較低的環境下,靠納稅人自覺反映稅源的真實性是很困難的。因此,稅務機關必須把稅源監控的著力點放在對納稅人的日常管理上。可采用對重點企業實行專門管理,對零星稅源實行“巡片”“分段”管理等方式,隨時掌握和控制稅源的變化情況。同時,積極推行納稅信用等級管理方式,對依法自覺納稅的納稅人予以表彰和鼓勵,對納稅信用很差的納稅人實行重點監控。在此基礎上,還要針對納稅人業務素質較差的實際情況,實行納稅輔導制度和納稅督查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納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稅源監控方式要與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結合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納稅人的數量越來越多,納稅人偷稅、逃稅、騙稅的手段和方法也越來越先進,稅源監控的難度越來越大。要提高稅源監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特別是要積極推行電子申報方式、電話申報方式,積極與銀行、工商行政管理、審計、海關等部門實行計算機聯網,廣泛推行稅款數控機。建立嚴密的發票管理及防偽系統,改革銀行結算方式,嚴格控制現金結算的范圍和數量,使稅源監控的方式更加科學嚴密。
(四)稅源監控要與社會力量有機結合
可以說,有經濟活動的地方就有稅源存在的可能。既有顯性稅源,也有隱性稅源;既有固定稅源,也有流動稅源。稅務機關由于受人力、財力的制約,不可能將所有的稅源都納入控制范圍內。這就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人員的積極性,建立起覆蓋面廣的社會協稅護稅網絡,形成全方位協稅護稅的格局。具體來說,在對納稅戶管理上要強化與工商行政管理、公安、街道辦事處的協作,盡量避免漏征漏管現象的發生;在納稅申報和稅款入庫上,要強化與金融、海關等部門的協作;在稅收稽查上要強化與審計、公檢法等部門的協作。同時,通過建立稅收違法案件舉報有獎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協稅護稅積極性。為了真正形成一個有效的協稅護稅機制,建議制定協稅護稅法或者稅收保障法,依法明確有關部門和個人協稅護稅的義務及法律責任,對拒不履行或不當履行協稅護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