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現金折扣與增值稅的對應關系及商業折扣略作分析,簡要說明了銷售折扣的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所依靠的只能是源源不斷地取得收入,其它任何形式的現金流入對于企業來說,都只是暫時的。為了拓展收入,企業必然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活動,運用靈活的促銷手段來達到目的。其中,銷售折扣由于簡便易行、方法靈活而被企業大量應用。對于收入,財政部曾于2000年12月發布《企業會計制度》對企業收入的會計核算作了統一規范。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第14號即為《收入》準則。準則、制度中雖對銷售折扣的處理作出了相應規定,但未提及與此相關聯的增值稅如何處理。而在實際業務中,銷售折扣與增值稅關系緊密。
一、銷售折扣的含義及特點
銷售折扣可分為商業折扣和現金折扣。商業折扣是為促進銷售而在商品標價上給予的扣除,如為擴大銷路,增加銷量采用的銷量越多、價格越低的促銷策略,即所謂的“薄利多銷”。現金折扣是指債權人為鼓勵債務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付款而向債務人提供的債務扣除,通常表示為:2/10,1/20,n/30。即自成交之日起,10天內付款,給予2%的現金折扣;20天內付款,給予1%的折扣;超過20天則無折扣,30天內必須還清。
兩種折扣的主要區別有:第一,目的不同。商業折扣是為促進銷售而給予的價格扣除,現金折扣是為了盡快回籠資金而發生的理財費用,是企業為了加速資金周轉的一種措施。第二,發生折扣的時間不同。商業折扣在銷售時即已發生,而現金折扣在商品銷售后發生。第三,賬務處理不同。商業折扣在銷售實現時,只要按扣除商業折扣后的凈額確認銷售收入即可,不需作賬務處理。對于商業折扣,稅法同時規定:納稅人采取折扣方式銷售貨物的,如果銷售額和折扣額在一張發票上分別說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銷售額征收增值稅,若將折扣額另開發票,不論財務上如何處理,均不得從銷售額中減除折扣額。而現金折扣可分別采用總價法、凈價法以及混合法進行。同時,對于折扣的金額,可調整收入或財務費用。調整收入是因為現金折扣的直接表現就是收入的增加或減少,調整財務費用是因為現金折扣是為鼓勵客戶早日付清貨款,即提早收回賣方信貸資金而發生的代價而不是收入的增減,應作為財務費用處理(顯而易見,調整財務費用更合理)。
二、銷售折扣的會計處理
在明確銷售折扣的含義及特點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掌握銷售折扣的會計處理及其與增值稅的對應關系。來看下例:
某企業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率17%,售出產品一批,售價11000元,商業折扣為1000元,增值稅1700元[(11000-1000)×17%],貨已發出,約定一個月后付款,付款條件為2/10,n/30。會計核算如下:
(一)采用總價法
總價法是將折扣前的成交額視作銷售額,“應收賬款”賬戶按照此金額入賬。客戶按規定條件得到的現金折扣,視作其提前付款享有的經濟優惠,在利潤表中可列作財務費用或作為收入的減項(如個體戶會計視作收入的減項)。以下是處理方法:
1.銷售成立時:
借:應收賬款117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00
主營業務收入10000
2.上述貨款如期收回時:
借:銀行存款11700
貸:應收賬款 11700
3.若上述貨款按2%享受現金折扣,提前收回時:
處理方法一:
借:銀行存款11466
財務費用234
貸:應收賬款11700
處理方法二:
借:銀行存款11466
財務費用200
貸:應收賬款117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紅字)
(二)采用凈價法
凈價法是將扣減現金折扣后的金額作為實際售價,據以記作應收款項的入賬金額。這種方法是把客戶取得折扣視為正常現象,認為一般客戶都會提前付款,而將由于客戶超過折扣期限而多收入的金額,于收到賬款時入賬,沖減財務費用或作為收入的增加處理。以下是處理方法之一:
1、銷售成立時:
借:應收賬款11466
貸:主營業務收入98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666
2、上述貨款按2%享受現金折扣,提前收回時:
借:銀行存款11466
貸:應收賬款11466
3、若上述貨款未享受到現金折扣,如期收回時:
借:銀行存款11700
貸:應收款項11466
財務費用 234
(三)對上述兩種處理方法的剖析
從上例可以看出:對于商業折扣的1000元,如果符合稅法的有關規定,那么核算時按照實際成交價格入賬,對增值稅沒有影響。而對于現金折扣,采用總價法,方法一核算時客戶少付的234元折扣全部作為本期的財務費用處理,“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為1700元,方法二核算時將234元折扣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銷售收入10000元的2%即200元沖減財務費用,第二部分增值稅1700元的2%即34元,用紅字沖減增值稅銷項稅額,從而“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為1666元。而采用凈價法核算時,是在應收款項的總額上進行2%的折扣的,同時,對于“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時進行2%的折扣。與總價法二相同的是:“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少了34元(1700-1666)。從納稅人的角度出發,這種方法對于自身更為有利,但這樣處理會不會損害國家利益呢?從財務角度來講,這樣做是否妥當呢?
這需從折扣的含義入手。現金折扣是為了盡快回籠資金而發生的理財費用,是企業加速資金周轉的一種措施。增值稅因收入的實現而發生,現金折扣已與收入無關。從這一點出發,筆者認為不應該對應交納的增值稅產生影響,所以上述總價法之二與凈價法之一處理欠妥。正確處理應為總價法之一。當然,納稅人在采用凈價法之一處理時,如果對方沒有享受到折扣,對于多付的款項采用下列方法處理:
借:銀行存款11700
貸:應收賬款 11466
財務費用2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
這樣處理更符合增值稅條例中有關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的規定: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為收訖銷售款或取得索取銷售款憑據的當天,同時又不影響稅收。
綜合以上分析,在采用凈價法處理時,可在應收款項的總額上進行2%的折扣,而對于“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不予折扣,仍為1700元。折扣的部分沖減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凈價法處理方法之二如下:
1.銷售成立時:
借:應收賬款11466
貸:主營業務收入 9766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銷項稅額)1700
2.上述貨款按2%享受現金折扣,提前收回時:
借:銀行存款11466
貸:應收賬款11466
3.若上述貨款未享受到現金折扣,如期收回時:
借:銀行存款11700
貸:應收賬款11466
財務費用234
這樣做,既簡單明了,又不影響增值稅的足額繳納。
《企業會計準則——收入》及《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現金折扣的核算采用總價法,折扣的金額在實際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說,在確認銷售收入時不能確定相關的現金折扣,現金折扣是否發生視買方的付款情況而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