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由來與比較入手,闡述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所確立的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國際比較。
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盡管沒有按照國際慣例稱為“概念框架”,但它實質上起著概念框架的作用,因為它明確規定具體準則的制定應當遵循基本準則;同時首次提出了國際會計慣例中公認的一些概念(如確認、計量、報告、交易、事項等)其從內容到實質全面向國際慣例趨同,應該說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已具雛形。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由來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標與基本原理組成的、互相關聯的內在邏輯體系。這個體系指出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的性質、作用與局限性。目標是辨明會計的目的與意圖;基本原理是指會計的基本概念,它們指引應予以進行會計處理的事項選擇,各項事項的計量以及匯總并使之傳遞給利害關系集團的手段。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最初出現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FASB)成立之后。
FASB概念框架包括七個公告,每一個公告就是一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如表1所示)。
不同國家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的公告的名稱不一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稱為“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tial Statements);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ASB)稱為“財務報告原則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PFR)等。盡管名稱不同,實質是相同的,都是對財務會計和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或會計實務,為其提供一個更一致的概念基礎,并作為評估既有會計準則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指導發展新會計準則。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國際比較
表2列示了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SFACs)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概念框架(IASC框架)的主要區別。
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所確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雛形
我國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分為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附則等章節。從中可概括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如表3所示。
四、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的主要表現
(一)會計假設增加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是指,在交易或事項中,當一項取得收入或利得的權利發生時,應當確認收入或利得;而當一項承諾在未來支付費用或損失的義務已經形成時,則應當確認費用或損失。權責發生制強調收入取得、費用形成的會計期間,而不問收入是否已經收到、費用是否已經支付。權責發生制取代收付實現制的原因是:(1)信用制度在工業社會日益發達,絕大多數交易或事項都要借助于信用來完成;(2)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兩權分離,產生委托和代理關系日益遠離企業的投資人,要求按期間業績來檢查資源受托經營和企業管理層的受托責任,明確業績的期間歸屬,才能分清受托責任的履行和完成情況,從而有根據地對管理層作出獎懲和人事任免的決策。
權責發生制的原意是決定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時間。由于現代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信用經濟,交易或事項的發生經常與現金流動相分離,而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又決定一個會計期間的利潤即經營業績,這與正式反映管理當局的受托責任有關。因此,在信用制度盛行后,會計上確認收入與費用的時點就逐漸不按照現金的流入與流出的那一日,而按照權利已取得或義務已形成的日期,這樣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時間就有標準了。
(二)會計目標體現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融合
關于財務會計目標有兩種典型觀點: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從上述關于會計目標的比較可以看出:SFACs的會計目標傾向于決策有用觀,而IASC框架的會計目標傾向于決策有用觀,同時兼顧受托責任觀。我國會計目標傾向于受托責任觀,同時兼顧決策有用觀。這也是符合我國的經濟環境的。
(三)明確提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新《基本準則》不再提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明確提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這是和SFACs、IASC框架中提到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提法相吻合的。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依次可概括為: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其中,可靠性是第一位的,體現了我國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
(四)會計要素確認引入資產負債觀
新《基本準則》沿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要素。在所有者權益、利潤要素中增加利得和損失。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
通過資產、負債的確認標準可看出,我國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更接近IASC框架規定的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
(五)會計計量屬性的多元化
計量屬性主要包括:(1)歷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變現凈值;(4)現值;(5)公允價值。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計量屬性的選擇應取決于其性質和特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