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折舊政策選擇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影響,并根據會計主體利用折舊政策彈性“粉飾”企業會計信息的動機,結合我國目前會計及審計人員素質的現狀談了幾點啟示。
折舊政策選擇是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在遵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折舊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所作出的選擇,對固定資產耐用年限與凈殘值所作出的估計。由于折舊方法的選擇決定了固定資產價值轉化成成本費用的方式和速度,使用年限的估計值決定了將固定資產的凈值全部轉化成成本費用所需要的時間,凈殘值的估計值決定了固定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將有多少價值轉化為成本費用??梢?,折舊政策的選擇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將產生直接影響。
一、折舊政策的選擇對企業會計報表的影響
在選擇折舊政策時,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企業為了延期交稅或節約稅金,可能會選擇快速折舊法,同時會選擇短的折舊年限和較低的凈殘值,以提高年折舊額或前期的年折舊額;而有的企業為了凸顯其經營業績,可能會選擇平均折舊法,同時會選擇長的折舊年限和較高的凈殘值,以降低年折舊額。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和有關項目之間的關系如圖1。
假設某企業的生產用固定資產因折舊方法的選擇或變更、折舊年限和凈殘值的估計對折舊額的影響值為△C1,管理用固定資產因折舊政策的選擇或變更對折舊額的影響值為△C2,本期產品的完工率為r1,完工產品的銷售率為r2,該公司所得稅適用稅率為T,提取盈余公積的比例為r3。則折舊政策的選擇或變更對會計報表的影響如下頁表1。
二、折舊政策的選擇對報表分析指標的影響
MpTWlo3IH5fuhv32ityEz67xmC1NQ8HKpKD2Sv3jBgI=
根據表1中的項目變化情況可知,固定資產因折舊方法的選擇或變更、折舊年限和凈殘值的估計將會對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比率等反映短期償債能力指標有影響;對資產負債率、所有者權益比率、權益乘數、產權比率等反映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有影響;對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反映企業營運能力的指標有影響;對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銷售凈利率、成本費用凈利率等描述獲利能力的指標有影響;對反映收益質量的指標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利潤)有影響;對描述風險和杠桿作用程度大小的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以及聯合杠桿系數有影響。
三、幾點啟示
會計信息是能夠及時反映企業價值運動的可以計量的一種綜合經濟信息,會計信息對宏觀決策、微觀決策及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僅折舊政策的選擇或變更對會計報表中23個項目產生直接的影響,對大多數財務分析指標產生間接的影響。對此,筆者談幾點啟示。
?。ㄒ唬┱叟f政策的選擇權限過大,不利于會計信息的橫向比較
折舊是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內系統合理分配成本的過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并根據科學發展,環境及其它因素,選擇合理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边@樣,各會計主體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可能會通過一系列事前的會計策劃或事中會計方法的變更對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包裝”,以便給投資者、債權人以風險較小的感覺,從而博得他們的好感和支持;或者向政府部門“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業績,以贏得政策或資金的支持;或者向稅務部門提供可節約納稅現金流量的財務信息。總之,選擇權限過大使得各會計主體所提供的信息口徑不一、缺乏可比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對此,筆者認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在分析被投資單位的財務狀況時,可以結合西方國家常用的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and amortization.)指標來分析企業的獲利情況。EBITDA是指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和攤提費用前的利潤。即,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提費用。大家都知道,折舊和攤提費用的高低受企業對會計政策及會計方法選擇的影響,常常被人們當作是調節利潤的一種工具,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關;影響利息和所得稅高低的利率和稅率又主要取決于國家的宏觀政策。因此,不考慮利息、所得稅、折舊和攤提費用的EBITDA才是能夠真正地刻畫企業的經營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也能從根本上剔除折舊政策的選擇對利潤的影響。同時,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來說,如果把該指標引入財務評價和長期投資決策,將會最大程度克服宏觀和微觀因素影響、排除會計彈性對財務評價指標的部分干擾,能較客觀地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所創造的業績,為企業正確地決策奠定基礎。
?。ǘ┱叟f政策的選擇空間過大,使會計信息的操縱更趨合理
在現行會計法規中,折舊年限的選擇空間過大,使會計信息的操縱更趨合理。比如,《工業企業財務制度》規定,通用設備中的傳導設備其折舊年限為15年-28年,也就是說企業可在這一彈性區間內任選一個年限計算年折舊額。如果選擇了兩個端點值,即折舊年限分別為15年和28年,這樣同樣的固定資產在采用直線法計算折舊的情況下,其年折舊額就相差(下轉第31頁)(上接第29頁)46.48%((原值-凈殘值)÷28-(原值-凈殘值)÷15/(原值-凈殘值)÷15)。如果同時考慮了折舊方法的選擇和凈殘值的預計,那么其折舊額的差額就會更大。
對此,在目前我國會計及審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尚且不高的情況下,建議在會計法規中應當適當減少會計人員的選擇彈性,適當限制會計人員的判斷和選擇權,以縮小會計信息的可操作空間,從而增強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三)利潤指標對折舊政策的選擇過于敏感,對現行評價指標體系的客觀性產生沖擊
可見,當折舊額發生變化時,資產合計、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的變化最為敏感,所有者權益和凈利潤的變化次之,所得稅和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的變化最不敏感。因此,現行的以利潤指標為核心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客觀性將受到沖擊。為了有效地遏制人為因素對利潤計量的影響,有效地預防財務危機的發生,構建以現金流量指標與利潤指標并重的評價分析指標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在建立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僅要把現金流量指標滲透到財務評價內容的各個方面,包括償債能力評價、獲利能力評價、營運能力評價、企業發展能力的評價等方面,而且應提高現金流量指標在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權重。
另外,在對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經營業績進行評價時,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剔除人為因素的影響,避免因折舊政策的選擇所帶來的弊端,亦可先根據報表中的變化關系對相關的指標進行調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