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第三次修訂了《公司法》(簡稱新《公司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公司法》規定不再計提公益金。本文試分析說明取消公益金的現實意義,以及對會計核算處理的影響。
公益金是企業按規定從稅后利潤中提取的積累資金,是有專門用途的留存收益,用于企業職工集體福利設施的準備資金。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初期,鑒于一般企業屬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自己的醫院、食堂、托兒所等福利設施,還要解決職工住房問題,1993年制定的《公司法》中,首次明確了公益金的提取方式及其用途,公益金制度解決了建造職工集體福利設施的資金來源。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辦社會”職能向社會分離,我國住房、醫療制度及其他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職工集體福利設施移交社會,目前除少數國有企業外,多數企業已基本沒有在“職工集體福利設施”方面的支出,法定公益金如果一直提取,而又沒有現實且又合法的用途,此項資金越積越多,不僅會占用企業大量的資金,而且給企業支出帶來較重的負擔。新《公司法》公益金制度的取消較好地為企業解決了這些問題。
一、新舊《公司法》對公益金的規定
(一)新《公司法》對公益金的規定
第167條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二)舊《公司法》對公益金的規定
第177條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并提取利潤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50%以上的,可不再提取。
第180條規定,公司提取的法定公益金用于本公司職工的集體福利。
舊《公司法》未對法定公益金的提取總量作出限制,即只要有利潤,就應當提取。與公司法的規定相配套,有關企業會計制度也對法定公益金的會計處理作出了明確的規范:法定公益金是公司權益類的一個項目,其使用進一步明確在“職工集體福利設施”的范圍之內。
(三)新舊《公司法》對公益金處理的區別
新《公司法》取消了提取稅后利潤的5%——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以及法定公益金的具體用途的規定。
二、新舊《公司法》對公益金的會計核算處理
(一)舊《公司法》對公益金的會計核算處理
企業提取公益金時,借記“利潤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科目,貸記“盈余公積——法定公益金”。按規定法定公益金用于集體福利設施時,借記“盈余公積——法定公益金”科目,貸記“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
(二)新《公司法》對公益金的會計核算處理
財政部《對〈公司法〉實施后的財務問題處理通知》(簡稱通知)規定,從2006年1月1日起,按照《公司法》組建的企業根據《公司法》第167條進行利潤分配,不再提取公益金;同時,為了保持企業間財務政策的一致性,國有企業以及其他企業一并停止實行公益金制度。這種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利潤分配時的會計處理,也影響到資產負債表和利潤分配表的編制。現分別對不同情況下公益金的處理進行分析。
1.已實行分離辦社會職能或者主輔分離的企業
《通知》規定,企業對2005年12月31日的公益金結余,轉作盈余公積金管理使用;公益金赤字,依次以盈余公積金、資本公積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潤彌補,仍有赤字的,結轉未分配余額賬戶,用以后年度實現的稅后利潤彌補。企業經批準實施住房制度改革,應當嚴格按照財政部《關于企業住房制度改革中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及財政部《關于企業住房制度改革中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補充通知》的相關規定執行。企業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后,不得再為職工購建住房,盈余公積金不得列支相關支出。
可見,將公益金結余轉作盈余公積金管理使用后,資金的使用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現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公益金作為“職工集體福利設施”方面的專項資金,只能用于本公司職工的集體福利,不能挪作他用,隨著企業產權多元化,企業投資者的利益與職工利益不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公益金的存在損害了企業所有者的權益,引發企業投資者與職工的矛盾;而作為盈余公積金管理使用后,企業可用于彌補虧損和轉增資本,反映了企業所有者應享有的權益。
2.尚未實行分離辦社會職能或者主輔分離
《通知》規定,尚未實行分離辦社會職能或者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企業,原屬于公益金使用范圍的內設職工食堂、醫務室、托兒所等集體福利機構所需固定資產購建支出,應當嚴格履行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規定的程序和權限進行審批,并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的相關管理制度執行。
企業使用公益金建造的職工福利設施等固定資產一直以來作為公益性設施管理;新《公司法》施行后,將按照生產經營類設施的相關管理制度管理,使用福利設施等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計入當期成本和費用中。
3.外商投資企業
《通知》規定,企業停止實行公益金制度以后,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繼續提取的應經董事會確定,并作為負債管理。
按照現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從凈利潤中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時,會計分錄為:
借:利潤分配——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
貸:應付福利費
可見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已經把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收益和福利作為負債管理,具體表現為公司的成本費用。當所有者并未向職工支付這部分收益和福利時,它表現為公司對職工的負債。新《公司法》施行后,外商投資企業應進一步明確用途、使用條件和程序。
三、新《公司法》對公益金處理的現實意義
(一)使企業投資者所有權與受益權統一起來,有利于理順產權關系。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在明晰的產權制度基礎上,公司制的企業已經成為企業中主要部分,企業產權結構的多元化,產權歸屬明晰,取消公益金,進一步體現了“誰擁有誰受益”的原則。
(二)有利于提高公司業績,為企業長遠發展壯大實力,提升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公益金不再提取之后,原先留存的公益金并非歸全體職工所有,而是歸全體股東所有,這意味著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將增加,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業績。企業不再“辦社會”,減輕了負擔,企業的發展后勁增強了,也有助于吸納和留住人才,為企業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三)促進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構成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推廣、福利貨幣化的實施,使職工有能力不再依賴公司提供的服務。社會保障體系以其優質的服務及其完善的設施為個人提供的福利比企業提供的福利更有吸引力。隨著公益金制度的取消,更多的社會保障功能會應運而生,社會保障體系會更加完善。
(四)有利于國內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慣例接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下,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與國際會計制度接軌,公益金科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科目,由于它的諸多不合理性,再加上實際意義不大,在國際上很少采用。取消公益金科目符合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