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是管理現代化的必然產物。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發展,在經濟主體內部建立起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日益重要。縱觀近年來發生的貪污腐敗案件,會計造假案件,甚至如“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這樣的跨國公司破產案件,無一不與內控制度失效有關,教訓慘痛!
觀察近十年來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路程,可以發現阻礙其成長的最大威脅是缺乏嚴密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很多企業雖然有內部控制,但未能有效地貫徹。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性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建立完善健全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勢在必行。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
內部控制的概念源于西方國家,從上個世紀40年代至今,特別是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對于內部控制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協會發布的《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中將內部控制定義為:“由一個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下列目標提供合理保證:①財務報告的可靠性;②經營的效果和效率;③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該準則將內部控制劃分為五種成分,他們分別是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這五種成分內容廣泛,相互關聯。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度的現狀
(一)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得力
(二)內部控制意識淺薄。
(三)審計機構不健全,審計領域狹窄,權威性和獨立性差。
(四)沒有形成法制制約的大環境。
鄭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從1996年起著手建立全國性的營銷網絡,急速、盲目地擴張,直接導致公司總部對外地分支機構的監督乏力,遍及全國的分支機構如同一盤散沙。這些分支機構領導濫用職權、盲目地招聘公關人員達上千人,卻從來沒有對這些人進行過一次上崗培訓和考核。與嚴重資不抵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養肥了一批腰纏百萬甚至千萬的富翁。被譽為“鄭百文經驗精華”的“工貿、銀”資金運營模式引起的20多億元的銀行墊款都虧在哪里、花在哪里,竟然無人能搞清楚。這足以說明,“鄭百文”內部控制不良,管理不科學。這個案例可以說在我國企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辦法
(一)完善企業的控制環境
建立合理的會計工作組織體系;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做到不同崗位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建立原始記錄、憑證傳遞、財務處理程序制度,統一各項記錄的內容、程序和填制方法,對原始憑證記錄的簽發、傳遞程序、匯集、反饋等,均要明確有關人員職責,以確保原始憑證記錄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對審計程序、審計方法、審計范圍、審計人員職責等要有明確的制度規定。
(二)加強人力資源培訓、管理,提高人員素質
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政策,實行科學聘用、培訓、輪崗、考評、晉升、淘汰、薪酬等人事管理制度,確保公司員工,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質。
(三)設立良好的控制活動,處理好控點與控面之間的關系
控制活動的關鍵是針對關鍵控制點而制定的,因此,企業在制定控制活動時關鍵是要尋找關鍵控制點。企業一般根據其經濟活動關鍵績效領域確定其關鍵控制活動,包括對人的素質、任職資格以及業績考核的控制;企業運營的控制,包括計劃決策管理、銷售收款、采購付款、財產物資管理、質量管理、融資投資管理、資金管理控制等,以及對內部信息系統的構建、內部監督機構運作等方面的控制。
(四)健全管理機構,理清管理權限,建立統一的管理信息系統
一個良好的信息系統有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控制標準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動成效的評定、控制報告的擬訂以及改進建議的及時傳達。企業應按控制系統的需要識別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礎上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及時、準確和經濟地傳遞給企業內的相關人員,使他們能夠順利履行其職責。
(五)加強企業的內部監督,對內部控制實施強制性審計
監督是一種評估制度執行質量的過程。內部審計既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部分,也是監督內部控制其他環節的主要力量。在內部控制的監督過程中,內部審計通過監督控制環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監督企業的內部控制是否被執行并及時反饋有關執行結果的信息,幫助企業更有效地實現預期控制目標。同時,在監控過程中,內部審計可以促進控制環境的建立,為改革控制制度提供建設性建議,為組織成功地達到所需要的內部控制水平服務。
四、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建立適合我國企業現狀的內部控制制度
西方發達國家內部控制制度較為完善,究其原因,一是市場化程度高。二是法律制度健全、規范,人們執法意識較強。三是具有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和先進的管理技術。而我國在市場化程度、法律環境、管理隊伍、管理技術等方面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在我國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從基礎層面入手,先抓薄弱環節,抓好財務會計管理。
(二)建立以財務會計管理為中心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財經紀律松弛,忽視企業內部財務會計管理,造成部分企業財務狀況不佳,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必須采取必要的內部控制措施,方可適應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
(三)建設具有操作性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1.內容上的規范性。對控制的對象和內容要體現共性和個性的差別,共性部分統一標準,共同遵守;而對個性差異則體現一定的靈活性,使其內部控制制度更具有適應性。2.操作上的程序性。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在具體規范各控制點或控制環節時,要明確與該控制點或控制環節相關方面的操作步驟,各步驟涉及的部門或崗位所應履行的職責權限。
(四)認真貫徹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各企業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者和受益者,企業領導應以身作則,建立健全與其經營管理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并貫穿到內部管理的各個環節和每位員工。各級職能部門應為企業建立和應用內部控制制度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施創造良好的實施環境。
(五)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內部控制的制度環境,公司治理的本質是解決由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而產生的代理問題,因此,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是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