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斯理系列作家倪匡重回香港定居,回望前塵往事感慨良多。
古龍死在發達得太早
倪匡常說,喜歡他的人,喜歡得要命;不喜歡他的人,見到面就掉頭走。他的好友包括金庸、黃和古龍。
黃霑一出道,略長他幾歲的倪匡便賞識有加。一次飯局上,他聽說黃霑月薪8000元,當時已是天文數字,他還“啊”的一聲,“才八千?我立刻聘他,一萬元一月!”別人問倪匡請黃霑做什么,他說:“做什么都行呀,他什么都懂嘛!”當時,他們才不過見過一兩次。其后,他倆開始熟絡,友誼長存30年。過去13年,每次黃霑去美國,都會專門抽空探他。
“他去世前兩三星期,我們還通了一個長電話。他自己也知道不會好了。”倪匡憶述說。這一刻,他收起了笑容。
倪匡最要好的朋友,還有臺灣的古龍。古龍出道時受臺灣作家排擠,倪匡喜歡他的小說,適逢當時主編《武俠與歷史》雜志,便找他寫《絕代雙驕》。倪匡不斷向導演推薦,建議將古龍小說拍成電影,后來拍成了《流星蝴蝶劍》。
倪匡嘆息地說:“我帶著古龍發達,但可能也因為這樣害了他,他發達太早,飲酒太多。”
古龍名利雙收后,經常跟倪匡一頓飯就干掉五瓶XO,往往第二天大家一起往醫院吊鹽水。“古龍酒量好,但不懂分辨酒味,見酒瓶好看就說好酒。他注重飲酒氣氛。”結果古龍肝硬化早亡。
倪匡說,古龍過世,他三日說不出話;黃霑病逝,他三日吃不下飯。“你說黃霑死了可惜,古龍更可惜,他死時僅48歲。”
仍記與金庸的“熊事”
任性的倪匡總是讓人喜愛的,甚至連性情嚴肅的金庸,遇上搗蛋的他也沒辦法,還會陪著他玩。
倪匡回憶說,當年,《地心洪爐》在《明報》連載。衛斯理從飛機上掉下南極,正是饑寒交迫,見一只白熊跑來,便把它殺了,剝皮取暖,吃肉充饑。
讀者罵他:“南極沒有白熊!南極只有企鵝!”從來不理讀者來信的倪匡照樣漠視投訴。結果這位讀者每天寄他一封信,愈寫愈長,分析他態度不嚴謹、對讀者不負責任、誤導……要他解釋,否則再寫下去是厚顏無恥。
倪匡火了,便在專欄上回復。原是250字的篇幅,他放大字體,只回答兩句——××先生:一、南極沒有白熊;二、世上也沒有衛斯理。
金庸也出面“包庇”他:“原來南極是有白熊的,現在沒有,因為給衛斯理殺掉了。”結果讀者氣得“吐血”,最后一次來信,信中寫著兩個大字:“無賴!”倪匡大笑。
之后,故事要出版單行本時,出版社請他改回北極,他不肯,就喜歡南極,“堅決不認錯!哈哈!”
兒童讀物“武裝”衛斯理
倪匡本名倪聰,又作倪亦明,出生上海,家境貧寒,到16歲還以沙發為床,當兵又遇到大荒,宰殺老鼠、四腳蛇果腹,后來逃到香港,開始寫作為生。
倪匡告訴記者,自己走上寫作路純粹是因緣際會。“剛到香港什么雜工都做過,賺幾元一日,還要被工頭抽傭,后來見到報紙雜志上的文章,發現自己都懂得寫,便大膽去投稿。”
開始寫作時,倪匡寫武俠連載,后來看到好友金庸、古龍的作品,自認無法超越,加上他不喜歡古裝,于是轉個彎,將冒險、打斗、俠義精神放進現代,加上想象力,衛斯理系列便出現了。他自言是個“很隨便的人”,“我寫稿從不打草稿,寫完也不重看,亦沒有把報紙珍藏。”連衛斯理這個名字都是隨意取的:“搭巴士經過大坑道有一個衛斯理村,當時我甚至不知道衛斯理是個傳教士,只是覺得這個譯名很古怪,很適合用來寫科幻小說。”
倪匡小說中的衛斯理,天文、地理無一不曉,但倪匡對記者披露,這全靠家中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自己很多東西都不懂。
用完“配額”倪郎才盡
上世紀60年代,倪匡的武俠小說每日連載,人人搶看。“巔峰時期,我曾經在不同報社同時發表12篇連載,內容絕對不會弄錯,但稿子倒經常送錯,還好報社的編輯們會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年來,他筆下創造了原振俠、衛斯理、白素、亞洲之鷹等深為讀者熟悉的角色。有人傳言說他曾見過外星人,而且他自己就是衛斯理的原型。“我的小說不是寫實故事,角色全是憑空創造。”倪匡強調。
一年前,倪匡決定封筆。他解釋,“過去寫了四五百本書,從未試過寫到一半便寫不出來,但現在寫一百字也困難。
倪匡相信一切都有配額,寫作有,煙酒有,生命也有。人生走到后期了,大部分配額都已經用完,他也認了。
(陳 琳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