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最早是被父親界定為一個沒用的人。
父親李海泉是當時香港有名的粵劇演唱家,李海泉比較傳統守舊,雖然李小龍8歲的時候他就教其學太極拳,但在他的心目中,求學這條道路才是上上之選。家中,他最喜歡的是李小龍的大姐和大哥,因為他們喜歡念書,成績最好。而最頭疼的則是“老四”李小龍:他不僅不好好讀書,還時常在外惹事生非。
“他從小就很調皮活潑,總喜歡跑來跑去。精力很旺盛,性格外向,沒有一刻會乖乖地安靜下來……”李小龍的胞弟李振輝先生說。
李先生還回憶道,父親李海泉常常一個人坐在房間唱粵劇或者看書,“但爸爸在家中很有威嚴。他若是要見你,肯定是你做錯了什么事情,他會派母親喊我們進他的房間談話。而李小龍的學習成績不好,是我們五個人中被教訓得最多的一個。我爸爸從來不打小孩,但他用字很嚴厲,講幾句話比打人更傷人。”
李小龍的“不思進取”和“屢教不改”讓李海泉失望極了,他既擔心又難過,一邊嘆氣,一邊對著李小龍說:“你這個人,真是沒用啊!這樣下去以后你怎樣生存啊!”李小龍不敢開口,默默地低著頭,站著不作聲。“在外面,李小龍是一個‘領導’。小朋友們在一起玩,環境氣氛都是受他控制的。他可以指使大家去做這個做那個,儼然一個孩子王。但是在家里,他就像一只小老鼠,很聽話,很少去惹爸爸媽媽生氣。”
媽媽總是心疼兒子的,知道爸爸要教訓人了,她會偷偷地把李小龍帶到保姆的房間,事先告訴他,你今天哪里做錯了,爸爸準備罵你了。就這樣通一下氣,讓他做好心理準備。
即便如此,母親也有大發雷霆的時候。李小龍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發成績單的前一天,母親提醒他,“如果你考試不及格,明天就不要回來了。”結果第二天下午直到四點,平時兩點就下課的李小龍還沒有回家。母親焦急不安,正準備出門找尋,門開了,卻發現李小龍就坐在樓梯旁,手里拿著成績單不敢進門,成績單上幾乎都是紅色的分數。
“我媽媽當時一把將他抓進門,氣得不得了,拿起棍子就追著他打。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媽媽發那么大的脾氣,當時我還很小,就躲在旁邊看著媽媽打他,覺得很好玩,開心地笑了起來。”這大概是頑劣的李小龍童年留給李振輝最深的一個印記。
盡管在學校,李小龍是最不用功的孩子,但每次只要父親帶他到片場,他就立刻精神為之一振。以前的香港電影都選在晚上拍攝,這對孩子來說是最困的時候。但李小龍卻恰恰相反,只要導演一叫他的名字,“到你了”,他就立刻精神奕奕地跑了出來。“他就像是為了拍戲而生的。”在同樣擁有拍戲機會的姐弟中,李小龍是表現最突出的。
1959年,惹事不斷的李小龍終于被失望的父母送到了美國念書,父親李海泉給他買了一張三等艙的機票,此外只給了他100美金。“當時我們家的環境很好,完全給得起更多的錢,但我爸爸就只給了他100美金,爸爸希望他在美國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賺錢,改變他自己。”
“如果說他去美國之前只是一個普通小孩子,那他去美國之后,他就變成一個不一樣的李小龍,一個有深度的李小龍了。”這是李振輝最直接的感受,一個之前愛打架的李小龍和之后想拍電影傳播他的武術精神的李小龍,有著天壤之別。
1963年,哲學系畢業的李小龍回到香港,他將100美金和一套昂貴的漂亮衣服整整齊齊地交到了父親的手中,李振輝至今都記得父親臉上的那個笑容,“我爸爸平時很少笑,更別說笑得那么厲害。我看到他嘴巴都笑得合不攏了。”
1965年,李父去世。六年后,李小龍返港出演《唐山大兄》,該片創下300萬的票房神話,《唐山大兄》成為中國電影的里程碑,一些有真功夫的演員開始有機會在電影界出人頭地。而李小龍,不僅證明了自己的有用,并且漸漸走到了全世界的面前。
1972年,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了《猛龍過江》,那時起,親自開始做老板的李小龍每天需要處理無數的事情,繁雜的工作使得他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保證8小時以上的練武時間。他開始借助于高壓電的肌肉震蕩機來刺激他的身體,原本需要4個小時的訓練量濃縮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雖然身體看上去日益強壯,肌肉線條也在強烈的刺激下變得更加完美,滿意得跟人家炫耀的李小龍卻不知道這樣的透支實際上也掏空了日后的生命。
“其實這就是他的性格,我們勸他,他也不會聽,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來達到他的目的。就這樣,他一天比一天加大刺激的強度,要求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好。”縱使家人知道這樣對身體不利,但李小龍不聽,誰也拿他沒有辦法。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2歲。他正處于顛峰狀態的事業因為他的死亡戛然而止,然而,“李小龍”這三個字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范圍卻在接下來的時間從未停止過蔓延。
“他在世的時候,我沒有覺得他多么了不起,但是到現在,我越來越崇拜他,因為他去世后,我才發現原來他影響了這么多的人,不光是武術界的,還有全世界各種各樣的人,這種體會因為他的離開變得特別深刻。”李振輝說。
(可 楓摘自《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