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事小品表演多年,每到一處,總會給人留下無盡的快樂。
趙本山1958年出生于遼寧鐵嶺一個叫蓮花村的小農莊。他的父親趙德仁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守著那片貧瘠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艱辛且困苦。本山5歲那年,母親因肺結核永遠離開了他們。那時,趙德仁剛剛30出頭,錐心般的喪妻之痛和家庭重負幾乎將這個中年男子擊垮。
幾年后,自然災害來臨,舉國震蕩。為了活命,趙德仁不得不帶上孩子們去逃荒,考慮到趙本山太小,趙德仁擔心他到黑龍江后會被凍死,便將小本山托付給爺爺照顧。那個冰冷的早晨,趙本山看著父親和哥哥姐姐每人背了一個布包,意識到不妙,他就死死拽著父親的衣角不放松,望著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小兒子,趙德仁心如刀絞,哽咽著叮嚀道:“山子,等你長大了,爸就把你接過去……”
母親走了,父親也走了,小本山從此與爺爺相依為命,不幸的是,沒多久最親的爺爺也因病逝世,趙本山成了孤兒。關鍵時候,盲二叔趙德明收留了小本山。趙德明會拉二胡,會唱二人轉,趙本山跟著他,寒暑四季地在東北黑土地上賣唱求生。耳濡目染,趙本山慢慢迷上了二人轉,他很有表演天資,后來還成了生產隊的宣傳骨干。1978年,鐵嶺市曲藝界的權威李高堂慧眼識珠,將趙本山特招入鐵嶺市西豐縣曲藝團工作。也就在這時,趙本山與同村姑娘葛淑珍結了婚,并很快有了女兒,過起平靜如水的家庭生活。
此時,趙本山的生活有了起色,但父親有如天邊的星星,遙不可及,十幾年了,只言片語都沒有。趙本山四處托人打聽,也是徒勞無功。
1984年3月的一個午后,趙本山正在家看二人轉劇本,突然,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走了進來,趙本山驚訝地問:“您找誰?”老人死死盯著趙本山,將他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幾遍,半信半疑地問:“你是山子?”趙本山一愣,雖說眼前的老人一臉風霜,但臉型和眉目卻說明他正是自己離家近20年的父親,趙本山猛地撲過去,緊緊抱住父親,淚如泉涌:“爹!你怎么才回來啊……”
那一夜,趙本山與父親睡在同一張床上,父子倆幾十年的知心話說也說不完,趙德仁有訴不盡的愧疚。
趙本山百感交集,反復安慰父親:“爹啊,什么都別說了,回來就好啊!”
父親失而復得,趙本山格外珍惜,在生活上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照。趙德仁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但本山總覺得父親身邊缺了點什么。一天晚上,趙本山讓妻子葛淑珍做了父親最愛吃的紅燜魚和酸菜燉血腸,父子倆邊喝酒邊聊天。酒酣耳熱之際,趙本山在心里演練了千百遍的話終于說了出來:“爹,您歲數大了,我想給您找個伴兒,您看成不?”未料父親臉刷就拉下來,并怒不可遏地掀翻了桌子。
這大大出乎趙本山的意料,他忐忑地靠近父親,父親突然拉緊他的手,壓抑地痛哭起來,斷斷續續說道:“山子啊,我對不起你媽,她那么年輕就走了,那時候我沒錢給她治病,眼睜睜地看著她離開我們,她活著的時候,我對不起她,如今她還在那邊等我,我得對起她啊!”趙本山動情地說:“爹,你孤獨了這么多年,如果媽在那邊知道你過得這么苦,也不會安心的。你找個老伴并不是對媽的背叛,而是替媽照顧你啊!”兒子入情入理的話,讓趙德仁慢慢不再那么固執了。
趙本山托朋友在鐵嶺郊區八里莊為父親找到一個叫張玉琴的四十多歲的婦女。張玉琴性格和善,幾年前丈夫去世后一直沒有再婚。趙本山考察一番后,對她相當滿意;于是安排父親與張玉琴見了幾次面,兩人彼此印象都非常好。在趙本山的精心撮合下,趙德仁終于與張玉琴幸福牽手。父親結婚那天,趙本山當著眾多賓客的面,恭恭敬敬地叫了張玉琴一聲“媽”,并鄭重地說:“從此以后你就是我媽了,我會像對待親媽一樣待你的。”把張玉琴感動得淚眼婆娑。
光陰流轉,趙德仁回到趙本山身邊已有20多年了。本山說:名利都是過眼云煙,唯有親情永不褪色,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我過得最開心的日子,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父親能健康長壽,有一個快樂、幸福的晚年!
(牟大裕摘自《家長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