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區”和“富人區”很正常?
任志強現任北京市華遠集團總裁,北京市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任志強認為:“過去中國都是‘窮人區’,現在出現‘窮人區’和‘富人區’是很正常的,就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樣,也要讓一部分人先住進‘富人區’,以后才能都變成:‘富人區’。”
值得注意的是,任志強之說并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在我國經濟發達的京滬穗等地區,所謂“富人區”已是初具雛形。中國經濟正在快速地向前發展,然而,先富起來的人似乎并沒帶動后富起來的人,而是先富起來的人要先住起來,還要用一道高高的圍墻,割斷和后者的聯系。
四城市凸現“富人區”
有人說,豪宅,就是要營造出一種空間的奢侈感和私密性。豪宅是有錢人的居所,畢竟上千萬元一套的別墅只能成為少數人的消費品。業主們甘愿每月交付上千元的管理費,就為了換取一種高度的尊貴感。社會分層化的趨勢促進了富人們的豪宅的聚集——
上海佘山一帶的山景豪宅已然成為所謂超級富豪競奢之所;北京豪宅遍地,但富人區似乎沒有明確的定義,早期的溫榆河沿岸別墅群、現在的光彩國際公寓也并未給“富人區”概念一錘定音;廣州二沙島早先以其獨立島嶼景觀和人文氛圍成就了富人們“隱居”的生活追求,但這一富人區新近有被南湖板塊和匯景新城搶去若干光彩的趨勢;深圳依山傍海的天然優勢,使得這個城市的富人區也“隨波逐流”,從銀湖別墅區到半山別墅,再到小梅沙別墅區,印證的仍然是少數人占據多數人山水資源的傳說。
“富人區”誰住?
其一:影視明星住在富人區。2001年春天,林憶蓮沒有帶她的先生李宗盛,一個人悄悄來到了名都城。名都城位于上海古北新區,一處高級豪宅區。其實林憶蓮在上海的第一處房產是在古北新區的美麗華公寓,只是后來那里造了延安路高架,她嫌那里吵,所以就換了更安靜的地方。
林憶蓮其實是上海人,在上海的親戚很多,她的父母早于10年前就在上海定居,為此,林憶蓮經常回上海探望父母。眼見上海越來越繁華,就動了在上海置業的念頭。這樣的明星已越來越多地入住上海,并在富人區購房居住,成為一種趨勢和時尚。在置業購屋方面,體育明星也不甘落后。曲圣卿2001年從遼寧轉會來到上海申花足球隊。一到上海,他就喜歡上了這個城市,希望在這個城市長久地安居下來。結果,他在新落成的申花隊訓練基地——浦東康橋附近,買下了康橋半島一套別墅,價值近百萬。乒壇明星江嘉良,在國外賺了錢,就和他的影視明星夫人吳玉芳,在浦東高級住宅區——珠江玫瑰花園置業。明星成了富人區的一個群落。
其二:外籍高級管理人員。住在富人區的翁先生,是一名拿著澳洲護照的香港人士。在擔任某世界著名飲料公司部門經理時,年薪10萬美金。由于公司把中國總部從香港遷來上海,他就在上海長住下來。這個富有的飲料公司自然出手闊綽,讓他自己自由地在上海挑住處,然后由公司出錢租。結果他發現,公司給他的每個月的租金根本花不完。找了無數的房產中介公司,最后終于落實了位于常熟路、長樂路的一套公寓。公寓對外售價是3000美金/平方,從地段到裝潢,都是上海的一等的頂極豪宅。像翁先生這樣的外籍高管人員,構成了上海富人區的很大部分人群。
其三:新興的CEO住在富人區。1999年興起的網絡熱,雖然現在已急速降溫,但是,網絡公司的CEO們,依然可以享受著高薪帶來的優質生活。上海一家著名網絡公司的CEO,就住在興國賓館的公寓中,體驗著網絡帶來的巨大刺激。這樣的新興CEO在上海已成為一個群體,他們操著流利的英語,穿著或時尚、或休閑的衣服,喝著starbucks的咖啡。網絡的降溫,雖然導致了一些公司關門、一些公司裁員,但是大部分的CEO的生活質量不受影響。因為有的CEO或把公司出售,或轉方向做風險投資、做軟件。因為他們有著中西方雙面的文化背景,照樣可以在上海的富人區中游刃有余。
“富人區”遭專家和大眾反對
任志強的觀點雖然得到了房地產商同行的認可,但是,在許多業內專家和評論家看來,“富人區”尚不宜大力推廣。大眾對此反應尤其強烈。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的連玉明教授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讓一部分人先住進富人區”不能簡單類比。住房是最基礎的生活條件,如果一部分人的住房問題沒有很好解決,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只有“安居”,才能“樂業”。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的觀點是:不管從我國國情還是國家建筑土地方面來看,搞“富人區”和“窮人區”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只是任志強的個人論調。
與時同時,專家認為必須高度關注城市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城市貧困人群正在形成并擴大的問題,要落實城市社會保障措施,謹防在城鎮化中出現“貧民窟”現象。
都市貧困角落的形成,除郊區農民被迫“圈”進城市外,還有大量舊城區無業的純居民、下崗工人和困難企業職工,加上眾多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
據調查,超過70%的低保戶表示,就業難、看病難、子女學費貴等是影響他們脫貧的主要因素。城市貧困人群收入低,大多數貧困家庭住房面積窄小、破舊,安全隱患嚴重。此外,貧困市民聚居,出現了城市相對貧困化區域。
專家表示,先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化,是一種“假城市化”或“過度城市化”。只有統籌兼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才能避免城市“貧民窟”現象的發生和擴展。
(徐艷清摘自《新聞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