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奧斯卡的歷史,“無冕之王”大有人在,奧斯卡標準無法阻擋他們在觀眾心中獲得足夠的地位。
查理·卓別林
喜劇大師卓別林一生拍攝了80多部影片,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1954年,卓別林在日內瓦被授予國際和平獎。但是他從未獲過正經的奧斯卡獎,這可能不是卓別林的遺憾,而是奧斯卡的遺憾。奧斯卡一直要到1972年才敢肯定卓別林,包括頒給他一座遲來20年的配樂獎和亡羊補牢的榮譽獎。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
奧斯卡歷史上最倒霉的導演非懸念大師希區柯克莫屬,他曾經5次被提名最佳導演獎,而他最終獲得這個獎項的次數為0次!惟一一次得到最佳影片的《蝴蝶夢》其實是他精彩作品里排名10名以外的電影。難怪1967年在獲得歐文·塔爾伯格紀念獎之后,希區柯克只上臺咕噥了句“謝謝”,便揚長而去。
彼得·奧圖爾
彼得·奧圖爾曾在《阿拉伯的勞倫斯》、《末代皇帝》等影片中有過精湛的表演,曾七度獲奧斯卡影帝提名,但始終空手而回,2003年奧斯卡用榮譽獎作出了彌補。
得知獲獎后,70歲的老奧圖爾很可愛,因為他覺得還沒到受照顧的時候,所以第一反應是給奧斯卡主委會寫信,說他“仍沒有退休的打算,還完全有可能贏得那可愛的兔崽子,榮譽獎能否等到80歲的時候再發”。
葛麗泰·嘉寶
美籍瑞典女演員葛麗泰·嘉寶是好萊塢早期電影無聲時代的皇后,她在無聲片中以其特殊的魅力和卓越的表演,打動了觀眾的心,而被譽為“安詳的女神”、“沉默的夢公主”。關于嘉寶為何終身不嫁、為何36歲就告別了電影界,人們至今還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喬治·盧卡斯
“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是一個成功的導演、編劇、制片,而熟悉他的人寧愿把他當作一位作家,因為他寫成文字的科幻故事遠遠多于他執導的電影作品。
5部“星戰”系列影片總共花費了電影公司3億美元的成本,卻取得了超過60億美元的收入。但是奧斯卡卻往往忽視盧卡斯的成就,《星球大戰》在第50屆頒獎禮上獨攬7項大獎,卻沒有最佳影片和導演獎,甚至吝嗇到連編劇獎都沒有舍得給盧卡斯。
瑪麗蓮·夢露
夢露從影15年,拍片30余部,用青春和美麗為好萊塢盈利2億多美元,但去世時她的銀行卡僅夠支付自己的喪葬費。雖然夢露曾經獲得過第17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但奧斯卡評委們對于夢露的演技與貢獻不屑一顧,始終沒有給過她機會。
(分爾憂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