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們還沒有完全理解“文化就是生產力”之前,“上海衣王”周成建又快了一招,隨著他的“博物館”的正式開放,我們可以預期一場新的風雷正在“衣王”的袖底隆隆運行……
白凈的方臉,劍眉,額頭一個倔強的發尖,言談善于博引廣征,談吐間喜歡使用“從這個角度來說……”來催化他的雄辯——這就是美特斯·邦威集團董事長周成建給我的第一面印象。
2005年12月,美特斯·邦威的民間服飾博物館正式開放,記者打電話給周成建,想聽聽他對建博物館的一些看法,可是,周成建堅持一定要記者去上海看看他的博物館,看了以后才知道他的用意。這一點,像小孩子得了一件寶貝必要給人看一樣。
“看了覺得怎么樣?”周成建坐在他的新辦公室里,笑瞇瞇地問。他的眼光不時向左看一看,透過落地大玻璃窗,這個2003年還只存在于他腦子里的博物館,現在已經真真切切地坐落在那里。
“我們需要一塊文化的娘土”,他說,“否則我們的百年戰略就是無本之木!”
2003年8月,周成建到英國劍橋大學參加一個學術論壇,會議期間,他和老師借了一輛車在英國跑了十來天,考察了不少莊園和博物館,發現這些地方陳列的許多文物都來自中國,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些文物有不少是當年的八國聯軍從中國的土地上搶掠去的。聯想到至今仍有不少民族民俗文化瑰寶不斷流失海外,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一種保護和搶救民族民間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問題是,怎樣把“保護”和“搶救”與自己的品牌戰略結合起來呢?一路上,周成建想:如果能對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歷代各民族服飾進行挖掘、搶救、征集、保管并加以展示和研究,那不正是融保護搶救和發揚光大為一體的善善之舉嗎!
他一回國就召集公司高層,建議籌建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我們需要一塊文化的娘土”,他說,“否則我們的百年戰略就是無本之木!”

很快,公司展開了多頭并進的搜索,如同“上窮碧落下黃泉”。征集小組開始赴浙江、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行“沉底式”的實地征集和考察,經半年多的探隱索異,共征集到珍奇藏品1000多件,并從此掌握了一套邊遠地區征集服飾的獨特路徑。
在實地考察征集的同時,另一路人馬通過協商轉讓的方式,不惜重金從各地民間服飾收藏者手中進行藏品征集,折沖斡旋,多有斬獲。
這是一次調動社會各階層力量的狂熱的大搜尋,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前后投入2000余萬人民幣,共征集到30多個民族的服裝、織繡、銀飾及織機、縫紉機、熨斗等貴重物品,合計5000多件。尤為珍貴的是征集到已故著名文學家、中國服裝史研究泰斗沈從文先生服飾研究的遺作手稿,可謂鎮館之寶。
介紹著自己建館的經歷,一直沉穩敘述的周成建突然煥發出從不輕易外露的激情,右手劈劃著,聲音提高了一個八度:“當我們目睹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快速地流失,其工藝瀕臨后繼無人,我們搞服裝的怎么能夠熟視無睹?那是服裝文化的‘根’啊!”
事實上,如果能把中國歷代各民族的“服飾文化基因”嫁接到美特斯·邦威品牌文化中去,哪怕嫁接的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將產生石破天驚的深遠意義!
“別人怎么樣我不管,我只做自己的博物館”,他說。
在上海南匯康橋東路的美特斯·邦威園區,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儼然就是一個華服美飾的“大觀園”。

全館最吸引人的當屬“衣冠王國、至尊氣象”板塊。嘉慶明黃地十二章緙絲龍袍、咸豐緙絲加繡祭月龍袍、乾隆藏青織金妝花緞過肩蟒袍、道光紗地平金納紗繡金龍彩云紋朝袍和光緒紅緞刺繡花卉紋“富貴春秋”氅衣,在陳列柜中一字排開,盡管年代久遠,衣物色澤有些黯淡,但仍充滿皇室貴氣,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服飾的最高水平。
在展廳徜徉,還能看到月亮山地區苗族百鳥衣、海南黎族雙面繡貫頭女衣、織錦筒裙、花腰彝族刺繡女長衫等各民族服飾,體現了各民族不同的服飾文化;也能看到民國時期的服裝變遷——長袍、馬褂、改良旗袍、各式襖裙……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服飾文明的多元追求和繁華景象。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打算不久后去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征集藏品。而且元代以前的藏品太少了,他們想按朝代做一個系列,所以還需要大量征集工作。這應該是美特斯邦威集團高層和博物館籌備小組共同的計劃,盡管周成建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真的沒有把握博物館需要多少錢,真的沒有給博物館做一個明確定位,能做多大做多大——但是他們上上下下的人,都很認真。
周成建向記者透露,現在博物館還太小,由于面積限制,許多東西沒有拿出來。他們要把總部的物流中心騰出來,也做成展館。
美特斯上海總部由三大塊組成:博物館、辦公區、物流中心。按周成建的計劃,未來他們的總部除了辦公區,就是博物館了,“這樣面積會擴大2~3倍。”
“別人怎么樣我不管,我只做自己的博物館”,周成建說。的確,跟風是一時,而趨勢則是規律,是長久之事,一個商人能為傳承中華文化做點事情,對社會來說總是一件好事。
在他看來,博物館不光是集收藏研究、陳列展覽、對外交流和員工教學于一體的服飾文化研究、展教機構,也是一座以人為本,多媒體傳播的服飾文化展示中心和服飾研究專業人士的資料中心,更是對企業員工和社會上廣大青少年進行科普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