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部的文化傳統來看中部崛起,既包括中部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實現文化的經濟化,也包括發揮優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以實現經濟的文化化。因此,應該從文化層面,特別是優勢區域經濟文化角度來看中部崛起具有現實戰略意義。
一、中部崛起的文化障礙
中部地區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良的人文傳統,應該說有“傳統文化資源優勢”,但是,在中部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中,缺少現代創業文化的內容,甚至有很多阻礙經濟發展的文化傳統。
就湖北而言,存在著六種文化現象:一是校園文化與商業文化不協調。湖北省高校林立,人才薈萃,但校園文化存在著重論文、重成果、重專利而不重視應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而不重視動手能力和商業意識的培養。二是競爭意識過度、合作精神不夠。有些企業甚至是惡性競爭,用武漢話說就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浙江、溫州經濟很有商業特色,經濟是扎堆經濟,企業是抱團精神、合作精神。三是精明過度、高明不足。四是短平快,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很濃。武漢人習慣做小生意,缺乏把企業做大做強和做好的恒心。五是求職就業心很強,創業精神欠缺。六是官本位意識強,商本位、企業優先意識弱。這種文化現象妨礙了湖北的發展。
二、重塑區域經濟文化是中部崛起之魂
重塑區域經濟文化,弘揚區域優秀文化,是當前中部崛起之魂。具體來說,要實現下面六大轉變:
一要弘揚創業文化,實現從官本位思維向商本位思維轉變。官本位文化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重商親商文化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二要弘揚創新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向勇于創新、大富思進的轉變。要鼓勵民眾改變“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傳統封閉價值觀,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勵冒險、寬容失敗、重視創新為代表的開放價值觀。
三要弘揚合作文化,實現從利己獨贏向合作共贏轉變。“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獨贏觀念的結果是既損害了他人,又損害了自己。現代社會需要從獨贏意識向共贏觀念轉變。中部地區的發展既需要區域分工,更需要合作,這種合作是廣義的,既有中部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合作,也有中部內部各省、市的合作,民眾應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四要弘揚信用文化,實現從重即期利益向重長遠效應的轉變、從守財向守信的轉變,提高信任度。我們要改變“一錘子買賣”的短視行為,在經濟發展中提高信任度、規則意識,在信用的基礎上做長線交易。
五要倡導開放思維與流動意識,實現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中部地區要在崛起過程中接觸外來文化,形成博采眾長的開放心態。
六要倡導精細意識,實現從浮躁盲從向務實堅定轉變。中部地區企業不要堅持“這山望著那山高”,“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做法,而應該基業常青,一定要避免走進盲目多元化和盲目擴張的陷阱。
三、建立區域社會制度文化
在區域經濟文化的重塑過程中,需要依賴兩種生成路徑:一是民眾的個體精神和價值觀的改變,即一種“自下而上”的文化變化路徑,二是區域社會制度文化的建立,即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變化路徑。
其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企業成長,不僅需要民眾個體的創業創新精神,而且需要一個良好社會制度文化。如果民眾具有創業創新的動力與熱情,政府和社會就應該通過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促使民眾創業創新活動實施。政府在區域經濟文化的重塑過程中作用在于:
第一,政府要為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支持平臺,以通過要素自由流動對中部地區經濟文化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是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在推動區域發展的眾多要素中,資源、資本、技術等物化要素可以通過交易和流通取得,這些資源要素可以通過位移來實現“優勢互補”,而文化,特別是優勢的區域經濟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其自身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交易和流通形成和改變,也就是說文化本身的移植性不強。但是,通過資源、資本、技術等物化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對民眾的個體精神和價值觀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形成優勢的區域經濟文化。美國的硅谷和我國的深圳都帶有強烈的移民色彩,正是通過移民文化帶來了這兩個區域內民眾的創新創業精神。因此,政府應該為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支持平臺,更應該有“海納百川”和開放的寬容胸懷。
第二,中部地區要通過引進企業,并讓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支配下形成產業集群,進而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創新。大力引進企業本身能夠帶來要素流的集聚。區域產業集群,形成創新環境,創新環境中各種規則、習慣的固化和沉積,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和區域品牌。集群文化,對內可以增強凝聚力,創造協作、信任、創新的文化環境,從而節約交易成本;對外可以形成競爭勢能,對資源具有吸引作用,形成品牌效應。因此,中部地區的政府應該運用產業政策和其他經濟調控手段,推進中部地區的區域集群文化的形成。
第三,中部地區政府要努力進行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的創新。政府支持創新創業的制度創新包括:以鼓勵冒險、分散風險的風險投資制度為特征的新型金融制度;以創業板(二板)市場為特征的多層次融資制度;以知識股權參與分配為特征的人力資本激勵制度;以激勵創新、鼓勵創業、推進競爭與合作的知識產權制度。這里我主要談談風險投資對打造優勢區域經濟文化,形成合作冒險的創業精神具有重要支持作用。風險投資敢于承擔創業過程中的高風險,這從制度上來講有一種鼓勵冒險、允許失敗的制度效應,所以能激勵創新。在風險投資市場中有成功也有失敗。風險投資的成功能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資金,能激勵更多的人去創業,而創業的失敗也能對人們有著正面的影響:形成創業的借鑒,去辦別人辦不到的事情。這樣就使人們的創業、創新、創一流的精神,成為創新項目(企業)發展的原動力。與此同時,人們的就業觀念、市場觀念、風險意識、效率效益觀念、合作協作精神、雙贏理念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第四,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作為文化傳播源的作用,通過大學科研院所的改制以促進區域創新創業文化的形成。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文化的傳播源,通過這個傳播源的一些觀念和制度的改變帶動整個區域的文化創新。湖北省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改制的機遇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吸引科研院所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共建技術開發中心、試驗基地,或通過聯營、投資、參股等多種方式實現與企業的聯合,推動湖北的創新創業文化形成。
第五,中部地區的經濟崛起和區域經濟文化創新應該以先行區和示范區為先導,由點到面,形成一個擴散、輻射的過程。中部崛起是一個多層次的布局,在這個多層布局中完成經濟崛起和文化創新,我們可以以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先行區和示范區。可以選擇高新區作為建立優勢區域經濟文化的點,然后由點到面,發揮高新區的先行示范作用和擴散輻射功能。湖北的東湖高新區一直以來堅持尊重納稅人、寬容失敗者的創業環境,致力于產業發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設,獨具特色的園區文化融合了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洋溢科學精神的院所文化、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積淀深厚的楚人歷史文化、理念先進的外來文化、現代氣息濃郁的社區文化以及以創新為總目標的制度文化。通過東湖高新區的文化示范,最終能夠推動武漢、湖北的優勢區域經濟文化的形成。
第六,政府要規范自己的管理行為,政府領導要在區域經濟文化重塑中起到示范、表率作用,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一要強調尊重創業者、創業家,構造合理的政商關系。在社會輿論方面,要營造一種“個人富”是通向“全社會富”之路的輿論環境。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正面報道和正面宣傳,要形成一種親商、近商、敬商的文化環境。在中部地區,應盡快改變“經濟發展落后—官本位意識強烈—政府依賴費稅收入—創業成本過高—抑制創業創新活動—經濟發展落后”的惡性循環狀況。合理的政商關系和親商、近商、敬商的文化環境對中部地區崛起意義重大。為此,政府機構必須規范自己的管理行為。取締來自各級政府和權力部門的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和形形色色的“吃、拿、卡、要”;制止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行為;進行司法改革,嚴肅司法紀律,實現公正執法。二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政府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要進一步從“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轉變,減少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配資源的功能。促進由民間力量自發形成的各種中介組織的發育和發展,形成“民有、民管、民營”的發展模式。
第七,政府營造一種讓大中小企業共存共榮的生態環境,這是重塑區域創新創業的關鍵。要下大力氣優化環境,營造中小企業衍生的良好空間。適應“中小型企業快生”的環境應該有以下要求:具有綠、潔、亮、暢、美的市容環境;具有方便性的、滿足各種需要的各種基礎設施;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周到的服務環境;讓人有安全感的治安環境;成本低、效益高的經營環境;催人奮進的輿論環境;對個人財產權和知識產權進行有效保護的法治環境;充分調動廣大科學家和企業家積極性的政策環境;使產、學、研、居融為一體,使人心情舒暢的居住環境。
(摘自《中部崛起與區域文化重塑》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