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是政治決策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承擔政治行為后果的終點。今年的兩會上匯集民意、言政議法討論民生問題,正切題中之義。
我國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任何社會矛盾都會無一例外地體現在人民生活質量的變化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食品安全,這些話題在2005年兩會上引起的熱議人們還記憶猶新,今年再次提起,關注度有增無減。
去年兩會的議案提案,教育問題得到政府積極響應。農村免費義務教育今年將全面實施;醫療問題,醫改得到全面反思,平價醫院、藥價改革正在推行推進中;住房問題,去年各級政府大力打擊炒樓炒地,基本有效地抑制了房價的非理性瘋漲。但是,必須承認,被稱為“新三座大山”的民生問題,暫時還沒有看到緩解的跡象。
民生問題之頑堅背后,有其難以規避的客觀原因:民生改善較之于政策決策的滯后;社會的不斷發展,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在一個動態前進的社會中,任何問題的解決都無法一勞永逸。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如民生問題的根本,深埋在中國社會轉型的整體脈絡中。教育問題不僅是投入問題,醫療問題更不僅是醫德問題,住房問題也不僅是房產大腕的道德問題。民生問題究其實質是社會問題在微觀個體上的表征,它絕非無緣無故,也不是孤立存在,它與中國社會的經濟轉軌、體制改革深刻地聯系在一起,極為復雜。
眾多的民生問題各自包含特殊性,政策制定也必須經過嚴謹的技術推敲。時代巨變更賦予這些問題以深刻的共性和整體性。認識到這樣的整體性,才能擺脫頭痛醫頭的思路,穿透表象看到根源,觸及我們社會的真問題和大問題。
民生問題的特殊性在于,它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影響群眾心理,左右社會情緒。人們對生活現狀的感受關系到他們對更宏大命題的理解。日前由《物權法》引發了姓資姓社的討論,可以贏得如此深廣的反響和呼應,從中便可以看出不平靜的社會情緒。在這樣的時刻,解決民生問題顯得極為迫切和關鍵。而在這樣的時刻,以什么樣的思路和指導思想來解決民生問題,就更加關鍵。
從政府到民間,從媒體到學界,對民生問題連年持續關注,可以說全社會已經積聚了相當可觀的熱度和強度,其追問的力量正在穿透民生問題表象,探尋改革整體思路。兩會代表帶著民意民聲,將民生問題放入改革全局作整體思考,開放話題,碰撞言論,激辯思想,將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
(資料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