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獵獵飄,小康步步高”,華西村——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面紅旗。高舉紅旗的決策人、領軍人吳仁寶,40多年來,他始終把率先發展、科學發展、造福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殫精竭力地帶領華西人從一窮二白走向文明富裕,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實事求是——華西村發展的“法寶”
華西村曾經很窮。人們形容這塊土地“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鍋塘。半月不雨苗枯黃,一場大雨白茫茫。”1961年吳仁寶面對華西村正是這般景象。如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吳仁寶領導的華西村,創出了巨大的財富: 2003年,全村實現經濟生產總值100個億;2004年為200個億;2005年為300個億。
同在一片藍天下,為什么華西村能夠迅速發展、超前發展?吳仁寶在華西村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堅持實事求是。
吳仁寶告訴記者:華西村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應對挑戰的根本法寶只有四個字:實事求是!作為基層干部,吳仁寶對實事求是的理解很樸素,叫做“吃透兩頭”、“兩頭一致”。吳仁寶的所謂“吃透兩頭”,指的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實際。“兩頭一致”,則是一頭與中央保持一致,一頭與老百姓保持一致。因此,不管政治風云如何變幻、國家方針政策怎樣調整,他與華西村都能夠啟動自己的“響應機制”,一次次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跨越式的科學發展。
吳仁寶堅持實事求是的事例很多。改革開放之初,全國轟轟烈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江陰縣農村也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吳仁寶認為,華西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分田到戶不符合華西的實際。他從實際出發,沒有分田到戶,而是搞起“集體承包”——由30名種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畝良田,富余勞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去。正是吳仁寶的這一實事求是的做法,較早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為華西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五大以后,蘇南鄉鎮企業改革進入新階段,有關部門明確提出要“抓大放小”。吳仁寶則根據華西村辦企業的實際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對關系華西經濟命脈的毛紡、鋼廠等大企業抓住不放,將一些效益較差的小企業轉給個人經營,對有發展前途的小企業予以資金扶持,增強其競爭力,大的工程建設項目果斷地“放”給大家參與投資,使大中小各類企業都煥發新活力。如今,華西沒有一家虧損企業,沒有一家不贏利的企業。
吳仁寶說,實事求是,并不是不聽中央的。我不搞分田到戶,就是吃透了中央精神,中央文件是講兩點,叫“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我們華西是“宜統”,所以我們就沒有分,那是聽中央的,與中央保持一致的結果。
華西村曾有兩次傳奇式的發展機遇:一次是1992年3月1日,吳仁寶聽到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的消息后,連夜召集華西村的各路負責人開會,做出了加速經濟發展的決策,人們傳說“一個會賺了一個億”。另一次是2003年8月,吳仁寶敏感地預測到中央將要實行宏觀經濟政策,在華西村黨委會上經過集體分析,決定再投入要“急剎車”,技改延伸要“開穩車”,已經投建的項目要“開快車”,使華西取得了當年銷售額比上年增長150多億元的驕人成績。
現在回頭看,無論是他堅持“集體承包”、“抓大扶小”,還是搶抓機遇不放,都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實事求是地將理論與實踐、大政方針與具體實際相結合,衍生出創新之舉。
吳仁寶認為符合華西實際、有利發展就可以試行,在村民分配、村民管理、用人標準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堪稱“華西特色”的鄉村治理新機制,成功地破解了一系列農村發展遇到的新問題。
共同富裕——華西村的發展座標
吳仁寶與華西村民堅信“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
走共同致富道路,是華西村最大、也是最光輝的亮點。華西村的村干部說:“華西既沒有貧困戶,也沒有暴發戶,家家都是富裕戶。”村民之間的差異沒有貧富,只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平均年收入達到8000美元,資產最少的人家有100多萬元,最多的近千萬元,“住大房子,開小車子”,村民別墅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里僅小轎車就有400多輛,各種高檔用品成為農家尋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國旅游過,老年農民每月可以領到近千元的退休金……如果說差別,那就是別墅居住面積有100平方米左右之差,最小的別墅400平方米,大的在500~600平方米。一個美國游客參觀華西村民的生活后說:“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要!”
走進華西村,人們一眼就能看到“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標語。吳仁寶強調:富裕起來的華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
他曾不顧重重阻力,帶著華西村的主要干部和村民代表,不遠千里,到山西的大寨大隊學習取經。在虎頭山上,他率領華西干部和村民代表向陳永貴墓莊嚴地鞠了三個躬,同時向郭鳳蓮送去了華西村與大寨大隊的幾個合作支援項目。吳仁寶多次對人說:在當代中國農民中,他最佩服陳永貴,說他有思想、有辦法、有本事,大寨的成績是硬干出來的。
近年來吳仁寶與華西村干部成功規劃了兩大“共同富裕”工程:一是實施“智力扶貧”工程,把致富的火種撒向中西部地區。華西村先后出資近千萬元幫助中西部20多個省市區培訓縣、鎮、村干部1萬多人,開辟了一條民間智力扶貧的新路子。1996年起出資在寧夏、黑龍江援建了2個“省外華西村”,經過幾年努力,“寧夏華西村”和“黑龍江華西村”建設均取得明顯成效。二是實施了“擴村計劃”。2001年,吳仁寶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大華西”舉措:將周圍16個村莊納入華西村共同發展、共同致富,數千戶周邊村民遷入新建的別墅和公寓,1500多人的小華西擴大為3萬多人口的“大華西”,大華西實現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就業促勤勞,小康步步高”。華西人用共同致富的事實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畫面。
為民謀利——華西村有個好領軍人
吳仁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舉旗人,而且紅旗飄飄一路向前。原因何在?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給出了答案:一是他始終全心全意地為老百姓謀利益,二是他始終自覺地走在發展進步的前列。
全心全意為百姓謀利益,是“老書記”吳仁寶的最大追求。無論順境逆境,吳仁寶為民造福的情懷從沒有改變過。吳仁寶人生也經歷過起落,他從“村官”(華西大隊書記)起步,當過“縣官”(江陰縣委書記)再到“村官”(華西村黨委書記),無論職務如何變化,他都保持一股熱情和干勁。吳仁寶說:“我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從全票當選到缺票落選,我都經歷過,但是都沒有挫傷我的積極性。為啥不挫傷呢?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是吳仁寶為民謀利、為民情懷的集中體現。他把村民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自己淡泊自處,廉潔奉公,贏得村民發自內心的擁戴和尊敬,村民認為“沒有吳仁寶就沒有今天的華西村”。
吳仁寶幾十年如一日追求著“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
華西村由窮變富了,作為掌管幾十億家底的華西第一代“掌門人”,吳仁寶公私分明,廉潔自律,在華西標志性建筑“金塔”南大門前,樹立著一塊吳仁寶的巨幅警語:“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人也只占一個床位。”吳仁寶以此警示自己和村民。
吳仁寶信守著30多年前立下的“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的“三不”諾言。村民告訴記者:老書記生活十分簡樸,滴酒不沾,從不陪客吃飯,出差照樣住小店、吃方便面;作為華西村致富帶頭人,他一直拿著低于村辦企業管理干部的工資,多年來,鎮政府獎勵他的獎金高達5000多萬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給集體。華西村民住房已經更新到“第五代”歐式別墅,而吳仁寶和他老伴依然住在上世紀70年代的舊樓房里。他的四個兒子和女兒都是村干部,整個大家庭26口人,沒有一人住村里最好的房子。吳仁寶以無聲的行動,詮釋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
有人替吳仁寶算過:如果按照標準工作日計算,他為華西村奉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100年。78歲的吳仁寶從華西村一把手位置退下2年多來,每天照樣忙著“為現在的村班子出出主意、做做幕后策劃”。他樂呵呵地說:“干部沒有終身制,但為人民服務要終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