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論壇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經成為新形勢下中非集體對話與務實合作的有效機制和重要平臺。6年來,中非雙方共同商定了一系列重要合作舉措,推動了中非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合作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成果斐然。
中非互信推動國際社會關注非洲
中非高層交往越來越密切,中非領導人和外長互訪多達200多次,其中中國領導人訪非50多次。今年4月和6月,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相繼訪問了非洲。這些密集的高層互訪,充分體現了雙方領導人對繼承和發揚中非友好傳統的高度重視,也為增進中非之間的政治互信,促進在國際事務中的相互支持與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積極支持聯合國、地區組織和非洲國家調解非洲沖突,并擔任了聯合國安理會索馬里問題協調員。應聯合國和非洲國家的要求,中國向聯合國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特派團派遣了觀察員,向聯合國剛果(金)維和部隊派遣了工程連和醫療隊,向西非國家共同體等地區組織的維和行動提供了部分物資援助,向厄立特里亞提供了掃雷設備并派遣了掃雷人員,大規模參與了聯合國在利比里亞的維和行動。今年5月底,中國向蘇丹派出的維和部隊部署到位。
據統計,2006年6月,中國參與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有7項,共有1295名維和人員在非執行維和任務。中國在聯合國、世貿組織和其他國際場合仗義執言,支持非洲國家的合理要求和主張;呼吁國際社會增加對非洲國家的援助,減免非洲債務,向非洲國家的產品開放市場。
中非經貿合作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2000年,中非貿易額為106億美元,2005年已經達到398億美元,每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率。中國政府按時兌現了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上的承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減免了非洲31個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對華債務109億元人民幣。這一舉措得到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熱烈贊賞。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增加對非洲友好國家的援助,不僅擴大了援助總額,而且不斷增加無償援助的比重。中方還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組織“采購團”赴非洲采購,在華舉辦非洲商品和市場介紹會,努力擴大從非洲的進口,解決中非貿易不平衡問題等。
此外,非洲一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截至2005年底,中國對非投資已達60多億美元,設立企業800多家。中國已同28個非洲國家簽署了投資保護協定,與8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對非承包工程涉及房屋建筑、石化、電力、交通運輸、通訊、水利、冶金、鐵路等國民經濟各領域。
中非人力資源合作進入新階段
中國一貫重視與非洲國家的人員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研修)班加強非洲國家的能力建設,幫助他們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6年,中國結合非洲國家需求制訂了全年培訓計劃,預計在華及非洲當地為非洲國家培訓3900余人。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中國政府已累計為50多個非洲國家培訓了各類人才11000多名。合作領域擴展到經貿、農林漁業、醫療衛生、政務、通信、地質、教育和環境等各方面,中非人力資源合作進入新階段。
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合作逐步擴大
醫療衛生。中方與31個非洲國家新簽、續簽了派遣醫療隊議定書,除繼續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員,提供無償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外,還派遣醫療隊幫助阿爾及利亞抗震救災,與非洲國家開展傳統醫藥合作等。
金融。中國積極開展與非洲開發銀行、東南非貿易與發展銀行、西非開發銀行等地區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參股和認捐,支持非洲金融機構的有關融資計劃。
旅游與文化。為支持非洲國家發展旅游事業,中方已先后將埃及、南非、摩洛哥等17個國家列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目的地國。中非文化交往頻繁,中國文化部在國內曾舉辦了“非洲之窗”等大型展覽,多次派遣歌舞、雜技等文藝團體赴非訪演,在非洲舉行圖片展和工藝品展銷活動等,并邀請多個非洲文藝團體來華巡回演出。
科技與環保。中國科技部門向非洲一些國家提供了太陽能、沼氣等方面的技術援助。中非環保部門也積極開展合作。2003年10月,中國國家環保總局邀請40多個非洲國家駐華使館在華舉辦“面向非洲的中國環保”活動,就環保問題交流各自的經驗和教訓,探索開發合作的途徑。2005年2月,中國國家環保總局、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聯合舉辦“中非環保合作會議”,中非環保合作正式啟動。200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非環境中心”正式成立,中非環保務實合作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