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娟/譯
魚肚子里的書卷是1627年仲夏節(jié)前夜在薊橋市場的鱈魚肚子里發(fā)現的,其中包括了三篇文章。據專家考證,該書卷是一個世紀以前一位宗教改革者的手稿。那么新教徒的文稿是如何一個世紀后重現在鱈魚肚子里的呢?
1627年的一天,英格蘭劍橋大學鎮(zhèn)的集市上人聲鼎沸,大家紛紛稱奇不已,原來魚販在清理一條在海里捕到的鱈魚時,發(fā)現了不同尋常的東西。
這是一個星期二,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者、神學家約瑟夫·彌德,正一如平常地手持書籍穿過集市。聽到人們的吵鬧聲,他連忙趕去一探究竟。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市井平民非常仰慕彌德的學識,他們看到彌德的到來非常高興,因為他可能看得懂那本從魚肚子里找到的書,甚至可以認出這是一本什么書。
博士用刀子小心翼翼地把書頁分開,魚腹中的消化器官已經將書的紙板封皮完全腐蝕了。被腐蝕的部分呈粘稠狀。但是,書的中間部分完好無損。彌德可以認出目錄和書中的兩個標題《邁向十字架》和《致基督門徒的一封信》。
僅僅一兩個小時以后,劍橋大學校長本杰明·普萊姆將此發(fā)現帶到了副校長約翰·高斯林先生那里。高斯林同時是劍橋大學網維爾與凱斯學院的碩士。高斯林在給歷史書編纂者的信中提醒要特別留意這卷書,并且下令開始調查這本書的來龍去脈,盡管真相至今仍然不得而知。
這卷書用帆布包裹,外面全部是膠狀粘液,有些部分已經溶解,彌漫著惡臭,然而它竟然成為了文學史上令人矚目的焦點。翌年,該書重新出版,書名為《仲夏前夜在魚肚子里發(fā)現的三篇文稿》。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彌德當時寫給M·斯圖特威爾爵士的信,信中寫道:
“我親眼看見了魚、魚肚子、帆布碎片和書。我所記錄的都是親眼所見。只不過我沒有看見魚被剖開。很多在場的人都沒有看見。女攤販先是把魚頭切下,但仍然和五臟六腑相連。魚肚子很明顯被塞得鼓鼓的。經過一番檢查發(fā)現了前面說的那本書。”
魚肚子里的書的發(fā)現在整個英格蘭的學術界、神學界掀起軒然大波。當時的一位劍橋學者寫道:“既然連魚都給我們送書來,那么不久劍橋將與牛津大學伯德雷恩圖書館齊名。”伯德雷恩圖書館是劍橋的競爭對手,并且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
魚肚子里的書至今基本上仍是未解之謎。1628年該書重新出版時,在學術界、神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喬治主教修道院首席主教托馬斯·戈德,同樣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為該書作序。戈德同時也是索福克教區(qū)的牧長、溫切斯特大教堂的泰斗。在該序中,戈德認定該書卷出自早期英國宗教改革者約翰·弗里斯的手筆。弗里斯于1533年7月4日因宗教信仰被焚,罪名是傳播被禁的新教書籍。
戈德認為,這卷書在水下沉溺已久,但如今,因上帝光照,書卷得以重現于世。上帝借助鱈魚使之再次現世,解救世上心靈饑渴的人們。
現代學者對書卷進行了詳盡細致的研究。他們由分析字體可以得知是哪家出版社的作品。專家分析認為,很可能弗里斯執(zhí)筆了其中的一部分。1532年弗里斯身陷囹圄,被控異端。當時正是猛烈的歐洲宗教社會改革浪潮新興的時期。
與那些對這書卷感興趣的學者們一樣,弗里斯當時也生活在劍橋。他和休斯·拉蒂姆、約翰·布拉福德以及托馬斯·比爾尼常常聚集在白馬酒吧,因為信奉德國新教而被稱為小德國。他們推杯換盞,暢談馬丁·路德等改革家的理論。換句話說,他們就是一群激進的學生。
和所有國家、所有時代的激進學生一樣,他們的行為引起了當局的關注,被貼上了異端的標簽。因為他們的激情,弗里斯和同伴們鋃鐺入獄,這可不是在一般的監(jiān)獄,而是被囚在牛津大學的地窖里。這地窖不是別的地窖,正是用來腌制鱈魚的地方。故而鱈魚出現在這個故事中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人們了解的情況就這么多,這位改革家的文稿是如何在他去世一個世紀以后,在鱈魚肚子里發(fā)現,也許要成為永遠的謎。
[譯自國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