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說:“模擬者,古人用功之法也!”仿寫,可以說是我們提高寫作語言水平的必由之路,就像學書法臨帖、學繪畫要臨摹名家作品、學舞蹈要模仿老師的一招一式一樣,學習寫作也需要經過模仿這一環節。古人“對對子”就是一種仿寫形式。學會仿寫,我們也能仿出好文章。所謂仿寫,就是我們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法。如何仿寫呢?
首先,你可從仿寫一句話開始。我們可把課文中的美句摘抄下來進行模仿,學習它的句式結構,學習它的語氣情趣,學習它的修辭方法。
比如仿寫“教室前面有個講臺,不,那不是講臺,那是園丁播種知識的基地”,讓我們看一下同學們的一些仿寫實例:
[示例一]人潮如海的大街上有家書店,不,那不是書店,那是人們裝載知識的港灣。
[示例二]講臺上有一本歷史書,不,那不是一本書,那是人類坎坷歷程的年輪。
[示例三]天邊劃過一顆流星,不,那不是流星,那是傳送一個美好愿望的使者。
[示例四]天空中飛著一只小鳥,不,那不是小鳥,那是一顆渴望自由的心。
經常模仿一些生動語句,恰當地運用到你的文章中,一定會增添文章的文采。
其次,你可以仿寫一段話。我們可以模仿好開頭、好結尾,可以模仿巧過渡、妙照應,可以模仿精彩的抒情片段,可以模仿豐富的聯想片段,可以模仿生動的描寫片段,可以模仿精辟的議論片段,等等。
比方有一學生在《我渴望放松一下》一文中,模仿魯迅小說《孔乙己》當中的句段寫道:“數學老師是一副兇臉孔,外語老師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體育課上可以開心地跑一跑,跳一跳,放松一下,可是這盼了一周的體育課再一次泡了湯。”在這里,他成功地運用仿寫手段,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學習《鄉愁》后,同學們的一些仿寫實在精彩——
[示例一]《友誼》:小學時,友誼是一塊甜甜的糖果,我這邊一口,你那邊一口。中學時,友誼是一張短短的紙條,我在這組,你在那組。畢業后,友誼是枚小小的郵票,思念在這頭,懷想在那頭。而現在,友誼是一根無形的網線,成熟在這頭,滄桑在那頭。
[示例二]《母愛》:小時候, 母愛融在乳液里,吮著它,香甜甜。上學后,母愛裝在書包里,背著它,沉甸甸。長大后,母愛藏在枕頭里,枕著它,愛意綿綿。而現在,母愛鑲在窗框里,望著它,淚漣漣。
[示例三]《世界》:小時候,世界被一扇窗戶隔著,我在這頭,小鳥藍天在那頭。上學后,世界被一堵高墻隔著,我在里頭,花花仙境在外頭。長大后,世界被一桌工作隔著,我在這頭,溫暖愛巢在那頭。后來啊,世界被一片回憶隔著,我在這頭,浮生年華在那頭。而最后,世界被一座天界隔著,我在這頭,溫情人間在那頭。
經典的《鄉愁》被同學們盡情演繹,而且惟妙惟肖。小作者們都模仿余光中以時間的發展為線索來組合意象,“小時候”、“上學后”、“長大后”等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穿全詩,概括了小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小詩在結構上都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之美。這些仿作可算是成功之作。
第三,你可以仿寫一篇范文。比如寫《我愛故鄉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寫法: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結構全文,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和描寫每一個觀察點的景物;在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同時展開聯想、抒發感情;在句式表達上要求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下面,請看肖若冰同學的《口技》仿寫作文:
學校有善口技者。會朋友聚會,于廳事之角落,施八尺床單,口技人坐床單中,一桌、一椅、一杯、一直尺而已。眾友團坐。少頃,但聞床單中直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QQ好友上線,便有網吧中菜鳥瞌睡意來,其友提醒,菜鳥驚覺欠伸。既而菜鳥死機,重啟。友亦然,友按熱啟,破口喃罵,菜鳥勸阻之。又一人死機,絮絮不止。當是時,電腦啟動聲,破口喃罵聲,手點鼠標聲,狂敲鍵盤聲,“Game over”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座朋友,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機器運作OK,辱罵聲亦漸止。微聞有人鼻鼾聲起,人倒聲起,有人竟囈語起來。朋友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網吧中一人大呼“開始”,菜鳥大呼“Yeah!”友亦起大呼。兩人齊開始。而游戲進行中,只聞菜鳥這邊百千機槍掃射聲,百千坦克開炮聲,百千導彈發射聲。中間力拉基地崩倒之聲,菜鳥Over了,嘆氣連連,狂打鍵盤。但聞其友這邊,人聲鼎沸,正大舉侵犯他人地界。不料被敵人背后偷襲,爆炸聲,“Game over”聲,一時齊發。友大怒,對其機器一頓狂打。正可謂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也。雖人有百口,不能名其勝敗也;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亂友也。于是朋友無不奮袖出臂,沖向床單,幾欲大打出手。
忽然一聲脆響,群響畢絕。撤床單視之,原是口技人喝水失手,其杯落地而碎也。
這位同學仿寫《口技》,相對原文來說,文筆上有所欠缺,但是寫作思路卻是環環相扣。特別是加入一些時下的流行元素,猶如給文章做了一番精心的化妝,濃而不顯其艷,淡而不失其雅。
最后,仿寫重在推陳出新。在這方面,魯迅先生和毛澤東同志都為我們作出了表率。魯迅在創作小說《狂人日記》時就曾借鑒俄國作家果戈理在1834年創作的《狂人日記》,但在表達“憂憤深廣”方面魯迅超過了前人。毛澤東同志的《卜算子·詠梅》雖然是在讀完宋朝詩人陸游的詠梅詞之后寫的,但毛詞所表現出的革命者的頑強斗志,以及那種把個人的理想和歡樂完全與整個革命事業融為一體的寬廣胸懷,與陸游所抒發的一個品格清高但又無力改變現狀的知識分子的寂寞、悲憤情緒,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文貴己出”,讓我們從模仿起步,走向創新之路,寫出華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