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唐詩三百首》,到現在詩詞也學了不少,這些前人揮揮衣袖留下的筆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聽者。然而,傾聽那后邊的回音呵,也竟都是一代文人的悲哀。
余秋雨說得好:“文人是有魔力的。”的確,李白的一首《靜夜思》簡潔明了,卻又意蘊深長,以至于多少人至今對月長吟,還是這不變的幾句卻句句滲心。多少的文人呵,為中華民族的長長的文化添上了厚重而極其燦爛光輝的一筆??墒菤v史對于他們似乎并不怎么公平。這些文人啊,這些具有無比才情的文人啊,怎的就總也不得不漂泊,總在這仕途上看不見光點呢?
柳宗元便是個好例子啊,好不容易苦讀進京,最后落到被貶至柳州,親朋不再理睬,人生也是那般的不自由,處處有人看管。那志向呢?抱負呢?那雄心壯志在哪?。浚÷臍q月也蹉跎,柳宗元在這極度悲憤卻又極度寧靜中,終也寫出了無數傳世之作。在這文化史上唱響了一曲,聽眾波及現在,或許還有將來。那么十年了,也夠了吧!終于可以得到安寧,為何又來一紙詔書呢?不該去的,卻又不曾忘懷最初的志向,卻又禁不住泛起漣漪。于是就又上路了,走上這自以為的仕途。這一走又是帶了希望去,帶了絕望走。他又被貶至了永州。不想這也成了這位大文豪的最終歸宿,于是不禁自嘲,本就不該有所想望呵!
中國的文人是矛盾的,偉大的。由于觀念使然,他們紛紛奔赴官場,卻不想那是不是適合自己。他們太過超然,他們太過脫世。他們有著藝術家的特質與風范,卻無法掙脫封建的統治。紫禁城的大門太過厚重,容不得那樣的超脫,容不得他們太多的鼓噪。真正的偉大的文人就總在流離著,總也不得志。他們大聲吶喊,他們的作品也在吶喊,而這吶喊,我們聽到了,可是那高高在上的人中之龍聽不到,整個封建的制度、王朝不為它們所動,雜音掩埋了他們的聲音。
歷史不能等他們再次搏擊了,于是他們也都安靜下來。只留得我們還反復傾聽百年的音韻,百年的哀傷,在這傾聽之中繼續未完的思考、未完的斗爭與奮斗。
(此文得分:37分)
【點評】
聽什么比怎么聽更重要。作者選擇了“傾聽”《唐詩三百首》,選擇了傾聽古代文人墨客詩作背后的“回音”、“悲哀”、“吶喊”,注定了文章的立意高遠雅致,具有文化的透視力度。從李白的《靜夜思》,聽到了“具有無比才情的文人”們的“不得不漂泊”的足音;從柳宗元幾上幾下的仕途中,聽出了他心底的吶喊;從中國文人的矛盾中,聽到了他們思想奮斗的脈搏。千古幽幽,穿越歷史的壁壘,在今天的回眸中空絕回響。聽常人所不聽,聽別人所不能聽,這正是考生的高明之處?!奥牆勗~”,題目本身就讓人眼睛一亮,別具新意,讓人有一睹為快之感,好題!
文章的布局巧妙,由點到面,逐漸鋪開,猶如一石子墜入寂靜的湖泊中所蕩漾開的漣漪,清澈雋永??忌杂嗲镉甑摹拔娜耸怯心ЯΦ摹睘閺?,由個體到群體,漸入佳境,聽到了文人們的歌唱,聽到了文人歌唱背后的吶喊,從而聽出了古代文人的個性與品質。
學校給出37分的成績(滿分40分),應該是合理的。如果在材料的選擇上與題目更能吻合些,比如柳宗元的詩,另外的詩詞,讓讀者真正從“聽濤聞詞”中感受中國古代文人的悲哀,而不是泛論,那就更好了。另外,在具體語句的措辭上需要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