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隨專家一同《走進神秘的蛇島》,了解了舉世聞名的蛇島及蛇島蝮蛇的一些趣聞。蛇島蝮蛇只是毒蛇中的一種,或許你還想了解更多的有關蛇的知識。比如,世界上有多少種蛇?蛇是如何分類的?又是如何進化的?下面讓我們跟隨呂順清教授去進行一次——
蛇類的歷史可比我們人類長多了。它們可能是恐龍的后裔,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于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那時還是恐龍的天下。達爾文的進化論說“適者生存”,蛇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可謂非常成功。因此,它們生活得很滋潤,進化速度極快,枝繁葉茂,以至于有人將恐龍以后的時代稱為“蛇類時代”。蛇類的分布范圍也非常廣,從波濤洶涌的海洋到白雪皚皚的高山,從茂密的熱帶雨林到荒蕪的干旱沙漠,到處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蛇類身體結構簡單,沒有四肢,全身覆蓋著鱗片,看起來彼此相似。但實際上全世界的蛇類卻多達2700種。那么,我們如何區分這么多蛇呢?
傳統的分類方法是以蛇有毒還是無毒、卵生還是卵胎生等進行分類。特別是對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等劇毒蛇,人們是決不會搞錯的。但是,這種分類方法雖然實用,卻不能反映蛇與蛇之間的親緣關系。比如,在很多毒蛇之間其實并沒有親緣關系,有些無毒蛇的祖先甚至還是有毒蛇。同樣,在許多卵胎生蛇類之間也毫無關系。因此,科學家根據蛇類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將它們分為三大類。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探訪神秘的蛇的王國。
盲蛇類
我們要拜訪的第一個類群叫盲蛇,也叫蠕蛇。盲蛇的成員廣泛分布于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300多種,都是非常原始的蛇國居民。我國有4種盲蛇,其中以鉤盲蛇分布最廣,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都能覓得它們的蹤跡。恒春盲蛇僅見于臺灣,白頭鉤盲蛇僅見于香港,大盲蛇僅見于云南和海南。盲蛇都是無毒的,個體較小,鱗片平滑有光澤,由于長期營地下生活,眼明顯退化(有時候只剩一個點)。盲蛇的尾巴很短,末端有一小刺,可以刺入地下作為固著點,推動它們在地下洞穴中前進。盲蛇的嘴很小,像鯊魚一樣位于頭部腹面,用于捕食螞蟻等昆蟲的幼蟲、卵以及一些軟體無脊椎動物,而它們盔甲式的厚鱗片則用以抵擋螞蟻等的叮咬。
由于盲蛇都是營地下生活的,平常很難見到,要拜訪它們并非易事。不過,印度有一種很小的盲蛇,特別喜歡爬進在地上睡覺的人的耳朵中躲藏。中美洲熱帶雨林中有幾種盲蛇,都是“投機分子”,常常尾隨攻城掠地的螞蟻兵團去捕食防御方巢穴中的卵和蛹,而它們泄殖腔中特別難聞的分泌物也足以嚇退螞蟻的反攻。美國得克薩斯州有一種長耳梟(貓頭鷹),為了讓幼鳥身上不產生寄生蟲,往往將一種很小的盲蛇帶回巢穴,靠它來保持巢穴的清潔。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凡是有盲蛇的巢穴,幼鳥死亡率就很低,且生長速度快。
原蛇類
我們要拜訪的第二個類群叫原蛇類。原蛇類也是比較原始的類群,它們中的一些種類至今還保留有后肢的殘余。這個類群主要是蟒蛇,有60余種,根據是卵生還是卵胎生又把它們分為兩類:蟒(卵生)和蚺(卵胎生)。蟒和蚺中都有一些超大型的,比如東南亞的網紋蟒和南美洲的綠水蚺,都有超過9米長的報道。綠水蚺無疑是世界上最重的蛇類,可生長到200千克以上。正是由于有這些“巨無霸”的存在,人們把所有的蟒蛇都看成是龐然大物。其實許多蟒蛇也很小,比如分布于我國新疆的東方沙蟒,還不足半米長。
蟒蛇有穴居的、水棲的、陸棲的以及樹棲的。它們都是無毒蛇,靠纏繞擠壓使獵物窒息死亡。有些卵生蟒蛇其雌性有護卵的習性,產卵后并不離開,而是用身體纏繞在卵上,靠間歇性的顫抖產生熱量使卵保持一定的孵化溫度。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蟒蛇在行動時不能扭曲身體,只能靠腹部鱗片直直地向前爬行,看起來很笨拙。
蟒蛇雖然無毒,但有些巨大的蟒蛇比毒蛇還致命,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力大無窮,一旦被它們纏上,就像孫悟空頭上的金箍一樣越束越緊,直至窒息而亡。
新蛇類
我們拜訪的第三個類群就是所謂的新蛇類,是最進化的蛇類。我們平常見到的蛇絕大部分都屬于這個類群。這個類群中有一個游蛇科,世界上絕大部分蛇類都屬于這個科,而且除澳大利亞外,其他所有地區也都以游蛇科蛇類居多。我國有蛇類203種,其中147種屬于游蛇科。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發現游蛇科蛇類的蹤跡,它們有穴居的(如脊蛇),以蚯蚓等為食;有水棲的(如水蛇),以魚類等為食;有善于爬行的(如烏梢蛇),以老鼠等為食;有善于攀緣的(如過樹蛇),以小鳥等為食。東南亞熱帶雨林中有一種金花蛇,在需要時身體可以快速側扁,利用空氣浮力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在我國云南南部和海南島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種金花蛇,曾經有人觀察到這種蛇從高高的樹枝上滑落到地面,空中姿態非常優美。
絕大部分游蛇科蛇類是無毒的,但有少數所謂后溝牙蛇類有微弱的毒性,如水蛇(鉛色水蛇、中國水蛇)、林蛇(繁花林蛇、絞花林蛇)等。有些蛇類雖然沒有毒牙,但頸部腺體也能分泌毒液。我們常說的“美女蛇”(赤鏈蛇)、虎斑頸槽蛇等,就屬于這種類型。這類蛇中雖然大部分毒性較弱,但也有極少數種類可以致人于死命,比如非洲樹蛇。
眼鏡蛇科蛇類也屬于新蛇類,它們可都是劇毒蛇,而且世界上最毒的幾種蛇都在這個科中,如美洲的珊瑚蛇,亞洲的眼鏡王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非洲的眼鏡蛇和曼巴蛇等。盡管有些蛇類的毒性被明顯夸大了,但毫無疑問它們的一“吻”足以致人死命。眼鏡蛇科毒蛇的毒多為神經毒,人或動物被咬后并不感覺到很疼痛,但卻能阻斷電子脈沖在神經細胞間的傳導,從而導致呼吸衰竭。特別是銀環蛇,生性害羞,輕易不開口咬人,模樣也不像毒蛇,它的毒牙很小,很多人被咬后并沒有什么感覺,因此麻痹大意,沒能及時治療,等感覺到呼吸困難時往往就來不及搶救了。
在海洋中也能見到蛇類,那就是海蛇。海蛇屬于眼鏡蛇科,全部都是劇毒蛇類。海蛇的尾扁而寬,像槳一樣,十分有利于蛇在水中游動。由于海水鹽分很高,卵難于發育,因此絕大部分海蛇都是產仔的,這和它們的陸生親戚不同。
新蛇類中的蝰科蛇類大多也是劇毒蛇,比較常見的有竹葉青、蝮蛇、烙鐵頭等。美洲的響尾蛇也屬于蝰科。人們常說,“頭呈三角形、尾巴短”的蛇是毒蛇,其實指的是蝰科蛇類,眼鏡蛇科的蛇類并不是這樣的。蝰科蛇類的毒牙在不用時可以折起來,而且除了一對正常使用的毒牙外,還有3~4對備用毒牙。不少蝰科蛇類如五步蛇、圓斑蝰等,體短而粗,爬行緩慢,給人以笨拙的感覺。其實,它們在有效距離內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獵物,甚至有時還可以跳起來。和這些蛇類打交道時要特別小心。
部分蝰科蛇類還有一個秘密武器——頰窩。這是一個紅外線感受器,能在35毫秒內感知到0.03℃的溫度變化,并能準確地對熱源的形狀和距離定位。這可比人類最先進、最靈敏的紅外線夜視儀還要強數十倍!
好了,除了少數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稀世“高蛇”,三大類蛇我們都拜訪到了。請記住,不管是毒蛇還是無毒蛇,它們都是危險的動物。你可以在蛇國繼續漫游,去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衣食住行,以獲取更多有關蛇類的知識,但千萬不要和蛇類“零距離接觸”!
如果在野外邂逅蛇
現代人喜歡探險,有可能與蛇不期而遇。如果在野外遇到蛇,你不用急,因為多半都是無毒的,毒蛇在我國所占的比例不足15%。對于無毒蛇,它們的第一反應大多是逃之夭夭。而毒蛇則仗著口中的毒牙,并不立即逃竄,而是縮成一團,擺出防御的姿勢。當然,如果發現人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它們就會慢慢地爬走。
眼鏡蛇、眼鏡王蛇等少數劇毒蛇類具有護卵的習性,下完蛋后會守護在附近。這時如果人闖入它們的領地,它們不但會積極防御,而且還會主動攻擊。一旦被它們咬了,那將是致命的。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一類蛇,那就是具有紅外線感受器(頰窩)的蝮蛇、竹葉青和烙鐵頭等蝰科毒蛇。這類蛇主要在晚上活動,捕捉地上的老鼠和樹上的小鳥等小型恒溫動物。恒溫動物的體溫一般都比環境溫度高,特別是在晚上更加明顯,蝰科毒蛇靠頰窩感知它們。在這些蛇類較多的地區,你如果不戴帽子、手舉火把、光腳走路將是非常危險的。
防止被蛇類咬傷,最明智的選擇是不主動捕捉蛇類。在蛇較多的地區,到野外最好帶一根一米半左右的棍子,用來驅趕蛇。見到蛇也不要驚惶失措,只要你不去激怒它們,它們都會慢慢走開的。即便是遇到正在護卵的眼鏡蛇、眼鏡王蛇,只要你不主動招惹它們并迅速撤離,它們一般也不會追擊你。
如果無意間踩到或觸摸到蛇類,則很可能會被咬上一口。發生這種事,首先應判斷被什么蛇咬了,可能的情況下應將蛇打死并帶在身邊,這樣專家或醫生就能快速而準確地鑒定蛇的種類,以便對癥采取相應措施。若不能打到蛇或沒看清楚,則要根據傷口來判斷。一般毒蛇咬傷都會有兩個大而深的牙痕,并伴有灼熱疼痛,傷口附近會很快腫脹,并迅速擴大。無毒蛇的傷口多是兩排細小的牙痕,一般沒有什么感覺,也不會腫大。
被無毒蛇咬傷,一般不需做特殊處理,只要消消毒,簡單包扎一下就行了,以防止感染和破傷風。被毒蛇咬傷,則必須做緊急處理。首先應立即在近心端(即離心臟近的一端)過一個關節處用布條扎緊,以阻斷毒液擴散(注意不能扎死,且每隔15~20分鐘要打開1~2分鐘,以免組織壞死),并將毒血迅速擠出,必要時可用刀將傷口擴大,用清水反復沖洗傷口,以利毒血排出。緊急處理后,應及時趕往醫院救治。
目前我國醫院救治蛇傷病人有多種選擇。傳統上使用一些中草藥制劑,如南通蛇藥、上海蛇藥、云南蛇藥等,有內服,有外敷,也有二者兼用,對毒蛇咬傷均有一定療效。蛇毒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酶,胰蛋白酶可將之水解,因此臨床上在傷口周圍環注胰蛋白酶也非常有效。而最有效的治療蛇傷病人的方法是使用抗血清,被哪種蛇咬傷,就注射那種蛇的抗血清,效果立竿見影。但抗血清也有局限性。一是特異性很強,絕不能混用,由于每個醫院不可能備齊所有毒蛇的抗血清,需要時往往難于立即得到;二是制備復雜,需要低溫保存,且有效期短,因此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抗血清包含異種蛋白,能引起患者的免疫排異反應,嚴重時能致命。因此,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使用抗血清。
蛇是如何失去四肢的
張守忠
今天,大約有2700種蛇棲息于世界各地。那么,蛇是怎樣起源、怎樣進化的呢?這些問題生物學界爭論了130多年,至今沒有定論。生物學家希望通過研究蛇的化石,再與現代蛇及其親屬的身體結構進行比較,以重建蛇的起源與進化歷史。但是,蛇的骨骼纖細、脆弱,不容易石化,留存下來的蛇化石非常稀少。盡管這樣,根據已經找到的蛇化石提供的線索,以及對現代爬行動物骨骼結構的比較研究,關于蛇的起源與進化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
蛇起源于陸地還是海洋?
有一種觀點認為,蛇可能起源于恐龍時代的一種蜥蜴。蛇和蜥蜴在顱骨結構上擁有許多相同的特征。目前,大多數生存下來的類蛇巨蜥都是無耳巨蜥。無耳巨蜥是一種半水生的掘洞蜥蜴。與其他現生蜥蜴相比,無耳巨蜥更接近于蛇。無耳巨蜥的眼瞼能靈活移動,而且下眼瞼已演化成一個透明“窗戶”,即使在閉上眼睛以防止水和泥土進入時,它也能看清周圍的物體。這讓我們聯想到一個詞——眼鏡。無耳巨蜥的顱骨結構與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像其名稱所顯示的那樣,無耳巨蜥沒有外耳,這一點與蛇也非常相似。
根據無耳巨蜥與蛇的這些相似性,有科學家給出了一個假說:遠古時期,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一種外形像現代巨蜥的蜥蜴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它們進入地下,在松散的泥土中打洞,尋找蚯蚓和其他獵物,就像今天的某些蜥蜴一樣。為了便于在地下掘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之后,掘洞蜥蜴漸漸失去了它的四肢和外耳結構。與此同時,眼瞼也變成了透明的“眼鏡”,這樣在挖洞時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掘洞蜥蜴進入地下時,恐龍正處于其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后來,有一種鉆洞蜥蜴放棄了地下生活方式,重新回到地面上來,它們在地面上發展出了新的無腿運動方式。為進入更多的生態空間,這些無腿蜥蜴迅速做出許多適應性變化,它們的后裔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蛇。
然而,掘洞蜥蜴理論遭到了質疑。有科學家指出,蛇的特征的形成與掘洞生活無關,而是水棲或半水棲生活的結果。沒有耳朵,眼睛上生有覆蓋物,沒有四肢的長長的身體,這些都使蛇能更有效地在水中活動,只不過后來蛇從水生環境移向了陸地。這一觀點得到了化石證據的支持。
1996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邁克爾#8226;李和美國芝加哥菲德爾博物館的邁克爾#8226;考德威爾在對一塊名叫“pachyrachis problematicus”(意思是“有問題的粗肋動物”)的蛇化石進行仔細研究后指出,pachyrachis擁有蛇的許多特征。比如,蛇的身體修長而彎曲,軀干上長有140塊椎骨,而大多數蜥蜴只有25塊椎骨。又比如,蜥蜴的骨是敞開的,而pachyrachis同現代蛇一樣,其骨是封閉的。此外,pachyrachis的下顎特別靈活,下頜在下巴處沒有融合在一起,兩個半節下頜能向兩邊彎曲,因此可以吞下個頭較大的獵物。pachyrachis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是長有后腿,每條腿都有2.5厘米長,但是沒有腳,顯然是退化掉了。
綜合以上特點,考德威爾等人認為,pachyrachis非常接近已滅絕的海洋巨蜥——滄龍。滄龍是一種四腿動物,最初生活在陸地上,從外表上看與現在的科摩多巨蜥非常相似。隨著頻繁地出入水中,其身體變得越來越長,四肢則越來越短。在大約1億年前,滄龍的身體達到了13米長,通過不斷拍擊其強有力的尾巴和槳狀的腿向前游動。化石骨骼還表明,pachyrachis已非常適應海洋生活。比如它的尾巴像鰻魚一樣是扁平狀的,有助于在水里穿行。又比如它的肋骨非常粗壯,這樣可以抵消充滿空氣的肺部浮力。
據此,考德威爾等人得出一個結論,pachyrachis是滄龍與蛇之間缺失的一環,是向現代蛇進化的一個中間階段,是現代蛇最早的祖先。為了便于游動,它們在水生環境中逐漸失去了四肢。它們曾經非常適應海洋里的生活,但后來因為其身體結構更適合陸地生活,于是又爬回了陸地,就像后來某些蛇又回到海洋里一樣。
蛇究竟起源于蜥蜴還是起源于滄龍?兩種觀點爭論不休。為了平息兩種起源假說之間的爭論,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翰杰和尼古拉斯·魏戴爾搜集了64個種類的蛇和蜥蜴的基因,包括所有現有的19個蜥蜴科以及現有的25個蛇科中的17個。由于滄龍早已滅絕,所以是用它的最近的親屬——現代科摩多巨蜥來代替的。他們希望利用基因分析方法確定這些種類之間的親緣關系。結果顯示,蛇與科摩多巨蜥并無近親關系,這為蛇起源于陸地而不是海洋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翰杰和魏戴爾還認為,蛇的祖先與現代的蟒蛇之間存在某些明顯的近親關系。比如,這些蟒蛇生有原始而又粗大的顱骨結構,而且長有從泄殖腔兩邊延伸出來、類似爪子的微小腳趾,這些小腳趾是其祖先遺留下來的腿的殘留物。這些跡象也為蛇是由蜥蜴直接進化而來的假說提供了證據。
蛇是如何進化與分化的?
那么,蛇是怎么進化的呢?又是如何形成今天眾多的種群的呢?
恐龍消失以后,蟒蛇成為地球上蛇類世界的統治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生理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大約3600萬年前,一種身體更小、游動更迅速的蛇出現了,為爭奪食物和生存空間,它們與蟒蛇展開了激烈競爭。這些蛇都是無毒蛇。無毒蛇在爭奪食物和生存空間的競爭中始終無法戰勝蟒蛇,到大約2000萬年前,無毒蛇類只剩下很小一部分,此時大陸板塊開始朝目前的位置漂移。隨著構造板塊漂離赤道,氣候驟然變冷,蟒蛇由于無法適應氣溫的降低,從許多地方消失了,在數量和種類上也大大減少了。無毒蛇迅速填補了原先由蟒蛇占據的環境空間,很快成為蛇類世界的新統治者。目前,在所有現存蛇類中無毒蛇占了2/3以上。
在大約1500萬年前,一種無毒蛇進化出了一種新的生存技能,在其下巴后部長出了許多大牙齒,這些牙齒的一邊生有淺淺的溝槽。這些蛇被稱為后溝牙蛇,或稱后毒牙蛇。后毒牙蛇的大牙常用來撕碎獵物的皮膚,或用來幫助吞咽食物。吞咽獵物時,毒液從毒腺流出來,通過槽牙進入獵物的傷口。蛇之所以進化出毒液裝置可能是為了更快、更有效地殺死和征服獵物。許許多多的后毒牙蛇目前仍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
在后溝牙蛇出現后不久,另一種蛇進化出了一種更有效的毒液裝置。這種蛇被稱為前溝牙蛇,屬眼鏡蛇類。與后溝牙蛇不同,前溝牙蛇的毒牙長在嘴的前面,可以用來撕咬、攻擊天敵或獵物。前溝牙蛇的毒牙上的溝槽非常深,形成了一個中空管。這些中空毒牙與面頰上的毒腺連在一起,從而使得它們在撕咬獵物時能像人類使用針頭進行皮下注射一樣通過毒牙注射毒液。現今仍活在地球上的毒蛇類包括眼鏡蛇和海蛇。
在大約1000萬年前,一種高度特化的蛇類出現了,被稱為蝰蛇類。蝰蛇是毒蛇,其毒牙更長更多,也更大。由于毒牙過長,以至于當這些毒牙完全豎起時,蛇嘴都無法閉合。
蝰蛇出現后不久,世界上又出現了一種頰窩毒蛇。這種蛇在其頭部前面進化出許多熱感應凹點,在夜間可用來探測熱血獵物。在數百萬年前,又一種頰窩毒蛇出現了,其獨特之處是在其尾部進化出一種特殊生理結構,這個結構是由未脫落皮膚連鎖片組成的,能發出響亮的格格聲,是一種警告裝置,能嚇退試圖攻擊它們的食肉動物。這就是響尾蛇。在所有蛇類中,響尾蛇被認為是一種最特化的蛇。
蛇的化石記錄是不完整的,有很多缺失的環節。也許,采用像分子生物學這樣的新技術,科學家能為我們繪制出更加完整的蛇類進化圖。
人對蛇的恐懼促進了人類視力的進化
張守忠
根據最新研究結果,人對蛇的恐懼感是進化的結果,可以一直追溯到哺乳動物的早期時代,那時哺乳動物生活在一個由爬行動物統治的世界里,某些像蛇之類的爬行動物對早期哺乳動物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能盡快發現潛伏在附近的蛇,哺乳動物進化出了專門集中于某類危險事物的感知能力,并通過產生恐懼感在情緒上做出反應。
現代哺乳動物最早出現于大約1億年前。蛇可能是當時哺乳動物最主要的天敵,其靈活而寬大的嘴巴足以吞下整個哺乳動物。后來,隨著更加致命的毒蛇的出現,哺乳動物的生存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為了抵御蛇的攻擊,一些哺乳動物進化出了對蛇毒的生理抗性,但是只有靈長類動物走上一條視覺進化的道路,即通過改進視覺系統來及時發現危險。當然,視覺系統不只是用來識別蛇的,還有其他用途,但其早期作用似乎特別適合探測和發現蛇。
人類祖先——靈長類動物的眼睛長在臉前面,而其他哺乳動物的眼睛大多長在頭的兩側。眼睛長在臉前面的最大好處是提高了洞察力。隨著毒蛇的攻擊能力和毒性的增強,迫使靈長類動物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避險能力,在生存壓力下,靈長類動物的眼睛變得越來越特化。
靈長類動物與蛇的這種競爭關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進化競賽關系。當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和避險反應能力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增強后,蛇則變得更加善于隱蔽自己或通過增強毒液的毒性以提高自己的攻擊能力。隨后,靈長類動物又在生理上做出相應調整,進化出顏色視覺和圖案識別能力等功能。就這樣,靈長類動物與蛇在這種“軍備競賽”中相互促進了對方的進化。
科學家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發現了促進其視覺系統進化的“恐懼模塊”,這是哺乳動物大腦中的一個結構,負責警戒、恐懼、學習以及其他一些行為。科學家還發現了能對事物做出反應的細胞,這些細胞對一些象征蛇的圖案特別敏感,如菱形圖案。比如,貓科動物的視力系統中就有一種神經細胞對蛇的鱗片特別敏感。
為了證實“恐懼模塊”理論,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征集了一批志愿者,讓他們從許多不會引發恐懼感的圖畫中(花和蘑菇)識別出可以誘發恐懼的圖畫(蛇和蜘蛛),然后再反過來做。結果發現,在有蛇和蜘蛛的圖畫中,受試者立即就識別出了它們;而在有蘑菇和花的圖畫中,參試者識別出這些圖像則與個人的識別速度有關。
這種時間上的差異說明,在受試者看來,恐懼物體是從展示中“突然蹦出來”的,幾乎是自動被識別出來的。在另一個相關實驗中,研究者發現,聲稱害怕蛇和蜘蛛的人識別引發恐懼的圖像要比他們識別不會引發恐懼的圖像更快。對蛇和蜘蛛感到恐懼的人做出的快速反應實際上是一種情緒反應,它能使人們更好地躲避他們感到恐懼的東西。進化賦予了哺乳動物將恐懼與當前出現的威脅迅速聯系起來的能力。
有心理學家指出,對蛇的恐懼至少是在進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在哺乳動物的整個進化過程中,蛇對它們始終是一個現實威脅。與那些反應遲鈍的個體相比,能迅速發現蛇并能迅速做出自衛反應的個體可以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因而能生育更多的子女。
科學家還發現,沒有受過蛇威脅的靈長類動物由于很少有進化上的壓力,其視力系統相對較弱。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蛇在靈長類動物的進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舊大陸上的猴子經常與毒蛇生活在一起,因此,其視覺系統始終要面對進化上的選擇,以便提高其迅速發現蛇的能力。而新大陸上的猴子先于毒蛇在數百萬年前就進入了南美地區,因此,與舊大陸上的猴子和類人猿相比,其視覺系統特化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