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嬰兒“太陽系”
運用美國宇航局的遠紫外線光譜望遠鏡,天文學家最近發現繪駕座貝塔星(一顆年輕的恒星)周圍環繞著富含大量氣態碳的塵埃盤,這個塵埃盤正在形成一個類似于太陽系行星的行星系統。
這顆恒星的形成還不到2000萬年,但是其周圍卻很可能已形成數顆行星。塵埃盤中的大量氣態碳暗示,這些行星也是富含碳的世界,上面有不少巖石和甲烷氣體,也就是說,它們的環境應該和早期太陽系中的行星相似。
繪駕座貝塔星距離地球大約60光年,其質量是太陽的1.8倍,但它比太陽年輕得多。科學家希望,這顆恒星周圍也會出現、甚至已經出現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類地行星),并繼而誕生生命。不過,事實究竟是否如此,還要等待未來的精細觀測。
猛犸毛色也繽紛?
有些人并未染過頭發,其頭發為何是紅色的?已經滅絕的長毛猛犸,其毛色為何也有明暗之別?科學家最近發現,這些其實都是基因在“作怪”。
科學家對取自一頭冰凍的西伯利亞猛犸腿骨的古老DNA(脫氧核糖核酸)進行檢測后發現,同樣的基因不僅造就了紅發人,也決定著猛犸的毛色深淺。事實上,這種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對許多種哺乳動物的毛發顏色都起著決定作用,其中也包括老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完整繪制來自一種已滅絕動物的基因圖譜。在此之前,科學家并不清楚猛犸的毛色深淺究竟是由時間推移和環境變異所致,還是由先天的基因遺傳所決定。但現在看來后者才是主要因素。
不過,科學家至今仍不清楚的是,在猛犸生活的上一次冰期,猛犸究竟長著什么顏色的毛發。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這項具有突破性的DNA研究無疑預示著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探索其他一些已經滅絕的物種,比如洞熊和尼安德特人(一種原始人)。
全球變暖水母發狂
2006年夏季,地中海的海濱浴場屢次發生水母襲人事件,受害游客超過了19000名。在種類眾多的水母中,有一種名為“獅子鬃”,它擁有直徑達2米的底盤和15米長的觸須,人一旦被它的毒刺所傷,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幾小時后身體還會完全麻木。而更多的證據表明,歐洲海域正出現越來越多的像水母一樣的凝膠狀動物。
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是導致這類事件的根本原因。隨著氣候變暖,地中海地區的降雨量減少,淺海海域的海水鹽度不斷增大。這種較暖、較咸的海水吸引來了大量水母,而以往較冷、微咸的海水正是阻礙這類海洋生物到來的天然防線。同時,全球變暖還對水母的食物(一些浮游生物)的繁殖具有促進作用。此外,科學家認為過度捕魚也與水母襲人有關。一方面,作為水母食物的魚類大量被打撈增加了水母襲人的幾率;另一方面,被大量捕撈的還有沙丁魚、鳳尾魚等與水母有著相似食物結構的魚類,它們的急劇減少為水母的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實習生王洋波編譯)
鯊魚竟然會走路
最近,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沿岸發現了超過50個新物種,其中包括魚、珊瑚和蝦,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一種體形纖小、能以鰭當“足”沿著珊瑚礁“行走”的鯊魚。這種鯊魚體長大約1~1.2米,以蝦、蟹、海蝸牛及小魚為食。盡管它們習慣于在淺礁石上“漫步”,但一旦受到驚嚇它們就會游走。科學家將這種鯊魚稱為“肩章鯊”,并認為它們可以代表那些最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動物。也許你還想知道為什么當地有這么多的新物種,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那里的人口密度低,海水深而且溫度低,這些因素都使得當地相對與世隔絕。
又是個眼大肚皮小
前不久,在馬來群島的一個村子里,一條巨蟒將已經成為它腹中之物的一只成年母羊倒吐出來。當人們發現這條巨蟒時,一團脹鼓鼓的東西正從它的腹部緩緩移向它的口部(如圖)。巨蟒渾身都是括約肌,這就意味著它不像其它蛇類那樣利用毒液置獵物于死地,而是依靠力氣將獵物死死纏住,并不斷緊縮,使獵物最終窒息而死。然后,巨蟒張開大嘴咽下整頓“美餐”。那么,這只羊為何如此厲害,以至于就連5.5米長的巨蟒都無法將它消化?原來,這是一頭懷孕的母羊,要將它和它肚里的小羊羔一起快速消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巨蟒最終不得不放棄了這頓美餐,只能怪自己“眼大肚皮小”。(實習生王洋波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