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奶業的現狀及消費水平
(一)奶類生產概況
我國奶業經過長時間的緩慢發展后,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時期。近幾年我國奶類的生產加工逐漸擴大,2003年全國良種及改良奶牛存欄達893萬頭,比1978年的48萬頭增加了845萬頭;奶類(包括牛奶和羊奶)產量由1978年的0.97Mt增加到2003年的18.5Mt,其中牛奶的產量為17.46Mt,特別是1997-2003年的6年時間牛奶產量的年遞增速度均超過10%,2003年更是達到了34%的驚人速度。我國奶類產值比重占畜牧業產值的10%左右,約為農業的3%,2004年我國人均占有奶量18千克。與世界先進國家比較,我國牛奶產量僅為美國的22%,人均占有奶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目前我國有乳品加工企業1500多家,與1999年相比,2003年我國年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的乳品加工企業由378家增加到584家;規模以上乳品企業總產值從136.5億元增加到509.4億元,增長273.8%,實現利潤從0.2億元增加到51.51億元,增長257.7倍;全國乳制品產量從691Kt增加到1404.5Kt,年平均增速達到15.2%。
(二)乳品加工概況
我國乳制品的加工品種主要有液態奶和固態乳制品兩大類。液態奶包括飲用鮮奶、酸奶及其他花色奶;固態乳制品主要是全脂奶粉和脫脂奶粉,而黃油、干酪和煉乳等由于加工技術和全國消費量的制約,產量很少。近年來,我國乳品加工企業加大了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造力度,大力實施產業化經營,通過股份制改造和聯合經營等方式組建了一批有實力的奶業集團,如上海光明、內蒙古伊利和蒙牛、石家莊三鹿、北京三元、黑龍江完達山等,初步改變了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局面。這六大企業的銷售收入均超過15億元,合計銷售總額超過275億元,占全行業的53.9%。
(三)乳品消費概況
我國乳品消費受居民收入、消費習慣、營養知識、城市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整體消費水平還不高。乳制品消費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區,200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費量約22千克,比1992年翻了兩番;農村家庭人人均消費乳制品量不到2千克,由表1-1可以看出,1995-2003年農村居民奶類消費量還不足城鎮的1/5。隨著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和乳制品市場開發的加快推進,農村居民奶類消費量的增長存在相當大的潛力與空間。現有的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將達到城鎮居民的30%左右;而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50%以上。也就是說,農村居民奶類消費量的增幅將超過城鎮居民,但要使城鄉奶類消費量的基本相近,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目前,我國乳制品消費與世界人均消費106千克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在肉蛋奶的消費比例中,發達國家肉、蛋、奶的比例是0.4:0.6:1,乳制品消費比例最高;我國的比例是6.7:2.8:1,乳制品消費比例最低。從乳品消費結構上看,液態奶占據了消費量的60%以上,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的為18.6千克,占85.7%;奶粉為4.06千克,占2.58%;酸奶為2.52千克,占11.7%。
(四)乳品市場的前景展望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均消費乳量逐年上升,特別是“十五”期間,我國奶業連續四年平均增長超過25%,人均占有量達到了18千克(歐洲平均達到80千克),乳品消費市場還在形成。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乳制品消費有更加廣闊的前景。按照2002年人均消費奶制品統計,平均每增加一個城鎮居民,每年能夠增加乳品需求16千克;政府對奶業發展給予積極的扶持政策,包括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從而推動乳制品的消費需求;提高對乳制品的營養認知程度,對乳制品營養認知程度越高,乳制品的消費需求越大;政府繼續貫徹實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通過學生奶計劃,培養下一代乳制品消費群體,逐步改變中國居民傳統的飲食習慣和觀念。可以看出: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是中國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沒有喝到牛奶的人口,如果能把市場做深做透,那可能僅僅在中國就能制造出幾個世界級的乳品企業了。
中國乳業協會理事長王懷寶指出王懷寶對今后我國乳業的判斷是中國乳業已進入快速發展軌道。2000年的奶類總產量為1040萬噸,2010年將達到2000萬噸,2020年達到3080萬噸。城市的奶類消費70%為液體奶,預計液體奶會有更大的發展。隨著人們消費心理和飲食觀念的轉變以及我國民族乳品企業技術飛速發展和資金投入的加大,我國的乳品行業一定會做大做強。
我國已經加入了WTO,農業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乳品關稅下降、市場開發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可見未來我國乳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必將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但我國奶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奶制品進出口貿易在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約為0.3%—0.4%,雖然年均凈進口達到1億美元以上,但與我國巨大的奶制品消費空間比較,進口奶制品對我國奶業發展影響甚微。
我國生產的奶粉與進口奶粉相比,同類產品每噸存在3000元人民幣的價格優勢,加入WTO后關稅降低對價格優勢有一定削弱,但通過科技進步,增強我國奶粉的國際競爭力仍有潛力。在液態奶生產消費方面,我國目前原料奶價格僅為國際市場價格的30%左右,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入世后,隨著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的下降,原料奶的價格優勢將進一步提高,而且在可以遵守國際貿易準則的條件下效仿美國,諸如“供應市場的液態奶必須100%使用本國生產的第一級原料奶為原料”的規定等,采用非關稅措施依法保護本國奶業,奶業的發展還有更大的空間。
二、我國奶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奶牛良種數量不足,單產水平低
在全國893.2萬頭的奶牛存欄中真正屬于優良品種的荷斯坦奶牛不到1/3,總數在300萬頭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良種覆蓋率接近100%。美國、以色列等國成年牛單產每年達8500千克,加拿大全國平均年單產水平達到7628千克,瑞典、丹麥、法國、日本等國平均也在6500千克以上,而我國2-3頭牛才相當于其他國家1頭高產牛。我國奶牛單產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很大,農區養殖的大多奶牛為荷斯坦牛與地方母牛的低代次雜交改良牛。此外,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區還飼養著100多萬頭乳肉或肉乳兼用型牛,主要包括新疆褐牛、草原紅牛、三河牛、西門塔爾牛等,奶牛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不健全,機制不完善。
(二)飼料結構不合理,飼養管理水平低
現階段,我國奶牛用的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十分缺乏,飼料的加工、調制、儲存技術薄弱。同時,天然草地由于長期過渡利用,退化沙化極為嚴重,大部分的草場已經處于急需減輕利用強度的狀況。飼料工業生產結構也不盡合理,奶牛專用飼料僅占工業飼料總產量的3%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可達到30%以上。搭配合理、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入戶率低導致我國奶牛飼養水平低,技術含量不高。
(三)原料奶質量問題突出,奶業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不健全
我國奶牛種質、飼料質量較差,直接導致原料奶的營養價值不高,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乳脂率可達3.4%--3.6%,其他省大多在3.0%--3.2%之間,我國80%的個體散養戶仍采用手工擠奶,在原料主產區采用機械設備擠奶,存在管理水平低、設備不能及時保潔等問題,致使我國原料奶生產衛生條件差,細菌數量偏高、雜質較多。歐盟94/46EEC規定,每毫升牛奶細菌總數不得高于100000,體細胞數不得低于400000,我國國家標準對原料奶的細菌總數和體細胞數的要求均低于國外發達國家水平,特別是各地區原料奶及奶產品質量標準不一,缺乏國家統一的技術標準及配套檢測技術。
(四)奶類加工制品品種單調、品質不高、企業規模小
與發達國家的奶業相比,我國乳制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現在,我國有乳品企業1500家,其中,屬于大型企業的有石家莊三鹿,內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黑龍江完達山和北京三元等。在全國千余家乳品企業中,日處理鮮奶能力在100噸以下的中小型乳品廠仍占90%以上,絕大部分處于低產量和低效益的三低狀態。加拿大乳制品加工業相對集中,2002年,在加拿大食品檢測機構登記的乳制品加工企業有292個,15%的工廠由三大企業所有,其中加工量占加拿大產奶總量的71%。目前,我國乳制品主要有液態奶、奶粉、奶酪、冰激凌、發酵乳等,但鮮奶的50%仍用于生產奶粉,其中,主要是加糖奶粉,由小型乳品廠生產,質量差。液態奶主要是巴氏消毒奶,占液體奶的70%;UHT奶的比例低,生產所需的設備幾乎全部是進口,發酵奶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大部分中,小型乳品企業,技術含量低,導致發酵奶品種單調,風味、質量差,但大部分為中小型。
(五)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產業化組織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國奶牛仍然以農戶分散養殖為主,占養殖總量的80%,戶均飼料規模為3-7頭,生產方式落后,技術管理水平低,60%以上的鮮奶仍然由小型乳品廠加工企業處理,這種產業的現狀不同于良種、飼料、環境工程、防疫和奶產品加工技術的組裝應用和產業的升級換代,導致奶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高,據測算,我國奶業發展的科技貢獻率目前約30%,發達國家則達到70%—80%。
三、促進我國奶業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科學預測,完善發展規劃與產業政策
奶業發展必須建設在科學、正確的發展戰略與規劃之上,奶牛養殖與加工環節之間、奶業發展與消費需求之間、國產乳品與進口乳品之間都存在一個協調和比例關系問題,需要很好地把握,并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因此,奶業發展在確保奶源、加工、市場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走因地制宜、多種模式發展的道路;在加快行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奶源基地的建設步伐,確保奶業發展的后續能力;既要重視發展的量又要重視發展的質,既要重視增長速度,又要注重增長效益;在注重奶牛存欄、奶業產量以及乳品加工總量的同時,切實把單產、效益、產品質量放在重要位置,實現速度數量型向效益質量型轉變。
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發展計劃,根據計劃發展奶源,通過合同確定購銷關系,依靠經濟手段調節數量,以規避盲目上項目帶來的風險;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強競爭力;新上的項目要進行合理的規劃,不僅在產品類別上堅持差異化、防止雷同化,使產業結構合理化,而且,在加工項目與奶源基地建設上也應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運作。
(二)完善行業標準、提高奶業市場準入門檻
乳品加工企業要有規范的市場標準規則,并實行嚴格審核,對于技術裝備水平低、不具備生產條件、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產品質量無保證的企業,要堅決取消其生產資格。在生產企業營業執照領取上制定出更加嚴格的標準。一是制定乳品加工企業最低經濟規模標準,對廠商進入規模進行限制,即嚴格控制新投資企業的規模水平,從而達到控制整個行業規模水平的目的。二是乳品加工企業應達到的技術標準,如加工設備、冷鏈設備、質量檢測設備等方面的標準,杜絕技術落后、產品無質量保證的企業進入乳品行業。
(三)促進奶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農業資源匱乏,增加耕地和糧食的壓力日益增大,因此,要充分利用豐富的青、粗飼料資源,以較少的精料投入,換取更多的動物蛋白,是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在我國廣大農區,現有可以通過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牧草和青貯玉米,通過飼養奶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又可減少糧食庫存和轉化的壓力;在草原牧區,通過青貯玉米、牧草等高產人工飼料基地建設,以“公司加牧戶”的生產組織方式,在增加牧民收入的同時,推動退耕還林和草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