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合理以及公司治理結構“形備而實未至”的問題日漸突出。如果不在這兩個方面進行改進,那么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資本市場將面臨很大困難。盡管國家曾經出臺了減持國有股和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等有關政策法規,試圖在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規范公司治理方面有所作為,但任何一項政策的落實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優化股權結構、規范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工作就顯得十分緊迫,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包括政府投資者、監管者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重視。本文就此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弊端以及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公司股權結構是治理結構的重要基礎,其狀況好壞及變化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設計與調整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上市改制不徹底、股權結構不合理現象普遍存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已嚴重影響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據統計,截至2001年4月底,全國共有上市公司1124家,其中發行A股的公司1102家。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占公司總股本超過50%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總數的79.2%,其中持股份額占公司總股本超過75%有63家,占全部公司總數的5.67%。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顯著高于第二、三股東,而大股東中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占壓倒多數,相當一部分股東也是國家控制。絕大多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股權全部由“集團公司”一家來行使,公司運作實質上是由內部人控制,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只是組成形式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沒有形成權責明確,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備而實未至”的問題嚴重存在,其主要標志是少數公司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上市公司和股東在人員、資產、財務,經營機構等方面長期不分開,控股股東往往利用優勢地位,操縱上市公司的決策,謀取不當利益。近期以鄭百文、猴王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就是這樣。其次,還有集團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向上市公司轉移利潤,保住其再融資資格,實現母公司圈錢的目的。更有甚者,母公司直接劃轉上市公司的財產,明目張膽地長期占有上市公司資產,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利益。
國有股股權結構的弊端已嚴重影響到公司結構治理,要盡快改變這一現狀,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顯得必要和緊迫。隨著WTO的深入,市場開放度提高,迫切要求建立一個讓國內外投資者高度放心的有較高水準的上市公司組成的證券市場。如果國際投資者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規范性失去信心,將影響到國際融資和外資引進。
二、影響股權結構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其它因素
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經濟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市場發育的成熟程度以及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的完善程度對該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有明顯作用。
我國是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特殊的國情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公司治理在我國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在企業改革早期,強調的主要是向企業放權和減少行政干預,關于股東權益,董事會的作用等問題考慮很少。90年代初才提出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可見,在推進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我國才剛剛起步,因而,基礎薄弱,歷史局限也使我們無法很快地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
其次,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發育程度,對治理結構有很大影響。一方面,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對企業改善經營有促進作用。競爭理論強調,只有高度競爭,才能令市場、所有權和利益激勵機制產生良好互動。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效率對治理結構也會產生重大影響。資本市場對公司的治理影響表現在:一是資本市場的估價機構方便投資者了解公司經營信息,降低了股東對管理層的監控信息成本;二是資本市場的收購兼并機制,可以對公司治理的低效率加以強制性糾正;三是經理層的期權報酬合同,可以向經營者提供激勵機制以使其行為符合股東利益,因此,一個規范的資本市場對公司治理將產生很大影響。
另外,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環境也會對公司治理產生影響。縱觀我國證券法規現狀,對上市公司董事勤勉盡責的約束和違規懲罰以及對投資者的保護條款都很欠缺。對前者,要從行為限制和懲罰程序等制度上確保大股東的違規成本遠遠大于違規收益;對后者,要建立因上市公司欺詐造假而造成投資者損失的民事損害賠償機制。總之,不論是公司章程或內部治理機制的成熟,還是公司法相關條款的設立和交易所上市規則的完善,都將對公司治理產生明顯的影響。
三、優化股權結構、規范公司治理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問題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既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完善,也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自身運作。由于治理結構不規范,廣大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董事會也難以承擔受托責任。因而,一些上市公司不是把工作目標放在實業發展和長遠利益上,而是致力于財務操作,做假賬,提供虛假信息,制造股市表現,勢必造成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缺乏信心。鑒于此,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規范公司治理已成為當前政府、投資者、經營者和監管者的共同責任。在規范公司治理,優化股權結構中,應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問題。
一是正確處理好減持國有股與發展機構投資者的關系。優化股權結構一方面要減持國有股、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但由于我國股市特殊的股權結構和資本市場容量的制約,國有股減持力度不會太大,目前已暫停。因而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發揮他們在公司治理中作用。只有大力發展投資基金,才能解決股權過于集中和流通股過于分散的矛盾。只有機構投資者持股增加了,才會對企業被動、旁觀的懶散態度積極介入管理,從外部施加壓力,從而規范治理上市公司。
二是要正確處理好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和推進國有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關系。作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我國對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獨立董事在公司關聯交易和重大資產重組等問題上發表獨立意見,將有效發揮在董事會中的制約作用。但獨立董事畢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決不能奢望畢其功于一役,其發揮作用也要有相應的體制環境和條件。因此,還必須從根本上推進國有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企分開步伐,盡快克服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的體制障礙、觀念障礙和舊的習慣,為獨立董事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是要正確處理加大監管力度和健全有關上市公司治理原則標準和法律、法規建設的關系。規范上市公司治理,從股票發行入手,要求上市公司在改制工作和輔導期間就必須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合理的股權結構和議事規則,要求公司做到人員、資產、財務、機構完全分開,同時,要加大證券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建設力度。從私法角度講,要規范內部治理機制;從公法角度講,要完善公司法、有關行政法及上市交易規則,建立公司治理的有效規范。總之,要為公正的游戲設置最低限度的法律保障,為上市公司運作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優化股權結構,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工作,需要包括政府、股東、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完善法規,加強管理。只有這樣,資本市場才能健康發育。